(郑州市骨科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卒中是目前三大致死疾病之一,且卒中后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传统康复治疗等在下肢功能及言语认知功能效果显著,但对上肢功能恢复疗效欠佳。为此,本研究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骨折等其他原因导致的上肢功能障碍。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49~75岁,平均(62.72±8.85)岁;病程3~30 d,平均(16.57±2.4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46分,平均(29.34±4.65)分;出血性脑卒中18例,缺血性脑卒中24例。观察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50~75岁,平均(64.38±9.58)岁;病程4~29 d,平均(15.89±2.79)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6~46分,平均(29.42±4.66)分;出血性脑卒中20例,缺血性脑卒中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康复锻炼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具体如下:(1)健侧上肢佩戴臂吊带以限制健侧上肢活动,根据评定结果主被动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①被动运动包括关节活动、肌力及肌张力训练;②主动训练包括肌力、肌肉耐力、协调性;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脱衣服、餐具及杯子的使用、捡花生豆、拧螺丝、写字等。每个训练时间为30 min,1次/d,每周休息1 d。(2)心理干预:①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讲述以往成功案例,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根据偏瘫患者心理演变的五个过程,分期给予心理干预。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临床疗效改善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及上肢功能改善效果:根据简化Fugl-Meyery运动评估表(FMA),上肢功能评定包括有无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等10个项目,分为0~2分三个等级,满分66分,得分越高,上肢功能恢复越好。疗效确认:显效:FMA提高≥20分;有效:FMA提高10~19分;无效:FMA提高<10分,或降低。
2.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2%(40/43);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3.81%(31/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36)。
2.2两组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FMA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22.47±6.91)分,对照组(23.18±5.34)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52.69±7.45)分,对照组(47.88±6.6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2)。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先进的医疗水平明显降低了病死率,但患者仍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心理及生理造成极大影响,出现治疗依从性差、心理激发活动低下等,从而影响康复进程。临床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方法如传统康复训练、针灸等,可改善肢体功能,但由于上肢在大脑功能分区中占的比例较多,功能恢复相对缓慢。此外,卒中后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疾病难以接受,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入院后及时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阻断负性思考,调动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依从性,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1]。本研究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活动,强迫患侧上肢进行大量、重复、密集的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增加患者主动运动的意识,广泛激活大脑皮质,募集支配患侧肢体的神经元参与活动,重塑大脑内部组织,建立侧支循环,促进功能恢复[2-4]。但长期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强调患肢锻炼,孤立健侧肢体,使双上肢无法协调运用,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应将治疗与患者生活紧密结合,共同促进上肢功能恢复。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起效更迅速,最大限度地恢复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