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王素珍,童亚敏
(泰州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江苏 泰州 225300)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存在非常高的发病率[1,2]。放射治疗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3],进而导致患者生存质量受到直接的影响。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实现患者疲乏感的有效消除跟最大程度的缓解[4]。霍克巴姆(Hochbaum)提出HBM模式关注个体主观心理过程对于一个个体行为所产生的主导作用[5]。近年来我科采用了以健康信念模式(HBM)为导向的健康教育模式,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肺癌放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过病理诊断为肺癌患者;(2)治疗方式均为首次纯放疗;(3)疾病分期,最低为Ⅰ期;最高为Ⅲ期,患者的预计寿命超过6个月的时间。排除标准:(1)存在放疗史的患者;(2)认知障碍的患者;精神异常的患者;(3)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等。
按患者入院日期分为两组,观察组57例,对照组63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19例,年龄38~75岁,平均(48.2±5.62)岁。肺癌类型:鳞癌66例,腺癌36例,小细胞癌18例。两组患者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均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加人员共12人,其中肿瘤科主任1名,心理科医生1名,10名护士,均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管理技巧、教育能力,会焦虑自评量表(SAS)[6]和疲劳评分(MFI-20)[7]的使用。
对照组从放疗前后至出院均按照常规的健康宣教方法进行干预并随访,护士采取对患者讲解、播放视频、床边宣教等形式。内容涵盖:(1)放疗时间、方式及放疗过程中的安全问题;(2)放疗全过程的照射野皮肤保护及相关皮肤保护剂使用方法;(3)及时倾听患者的主诉,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4)出院后健康指导。
观察组给予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导向的健康教育。患者放疗结束出院后开始电话随访,必要时上门随访,一周实施2次,满两周后1次∕周,一直持续到八周满为止。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2.1 患者情感支持 (1)建立正确认知模式。通过心理痛苦筛查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知晓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与其共同分析。(2)对心理痛苦指数评分≥4分的患者,由心理医生一对一进行沟通与疏导,定期动态评价,切实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3)多元化模式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加入“太阳花”微信公共号,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肿瘤科定期举办的癌友会活动,共同分享抗癌成功的案例,培养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同时科室制定了放疗专用健康宣教执行单,由专人负责,定期开展。
1.2.2 放疗宣教指导 (1)正确认识肺癌放疗的重要性。通过数据收集,获得肺癌患者对放疗、自身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PPT、电视播放视频、研究组成员授课)向肺癌患者集中或单独讲解肺癌的发病过程、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预后等相关知识,注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患者对疾病的全过程有感性的认识。(2)患者了解并掌握放疗全过程中注意点。树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念,强调信念支持的重要性。向患者讲解放疗前的相关准备工作,重点讲解放疗过程中皮肤的保护,肺功能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3)保证患者的睡眠,注重患者的心理问题,向患者强调好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有较大的帮助。保持一定规律的睡眠,可以有效地调节生物节律,减少晚上睡眠不佳的情况[5]。
1.3 测量方法 (1)焦虑自评量表(SAS表)。选择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 nxiety scale)[6]完成评分,焦虑量表整体Cronbach's α值为0.945,效度为0.901,数据的可靠性较高。(2)疲劳评分量表(MFI-20评分表)[7],疲乏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 值为 0.989,焦虑量表整体 Cronbach’s α值为0.945,效度为0.979。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分析,其中,以表示计量资料对比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点的SAS评分、MFI-20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P<0.05或P<0.01表示。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在放疗前期、放疗中期、出院时、出院后两周、出院后四周、出院后八周六个时间段焦虑评分的比较,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表1);两组患者之间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1)。
2.2 两组患者经干预后,完成以下各时间段疲劳评分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分组效应评分结果、时间效应评分结果和交互效应评分结果(均P<0.01,表2)
3.1 健康信念教育模式能显著改善肺癌放疗患者焦虑 对观察组患者从六个不同时间段实施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导向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知,使其意识到情绪、行为、心理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患者在放疗期间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如微信、QQ、癌友会等平台,相互间交流、分享抗癌的经验,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这种新的健康信念模式的引导下,在患者全程住院期间,均能将患者、家属、医护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焦虑都随着不同时间段在明显下降。
3.2 健康信念教育模式能显著改善肺癌放疗患者疲劳 癌因性疲乏指的是癌症患者主观方面感受到疲乏感。本研究中,需要护理人员,针对给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安静、整洁的病房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通过对观察组患者从六个不同时间段实施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导向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疲劳评分明显下降,时间效应疲劳评分、分组效应疲劳评分、交互效应疲劳评分,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这与研究人员在患者放疗前对其进行放疗前疲乏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还针对放疗治疗可能存在的癌性疲乏相关知识进行提前的讲解有关,提高了患者自我照护的能力,不断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表1 两组患者SAS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SAS量表评分比较s,分)
观察组对照组57 63 t p 58.84±6.63 56.37±8.94 1.035 0.295 37.64±6.21 47.12±8.01 8.36<0.001 53.84±7.83 54.69±8.65 3.462 0.201 47.15±7.46 53.46±8.51 5.341<0.001 42.63±6.93 51.32±8.32 6.32<0.001 39.76±6.33 49.21±7.96 7.934<0.001
表2 两组患者MFI-20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MFI-20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57 63 t p放疗前期78.84±11.63 82.37±10.94 1.632 0.109放疗中期69.23±9.83 78.60±11.36 3.462 0.079出院时64.52±8.37 75.42±13.21 4.807<0.001出院后两周60.33±8.93 74.12±12.92 5.64<0.001出院后四周56.68±9.64 73.24±12.36 7.934<0.001出院后八周51.36±10.36 71.36±11.32 8.36<0.001
本次研究中将健康信念模式从患者住院一直延续到出院,关注了患者放疗结束的后续反应,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照护能力,进一步缓解了患者的疲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