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4—0024—01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 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中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往往利用班會课或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及时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考虑到此因素。
3. 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以外,家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以外另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上,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面。
二、化解现代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 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 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开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自卑、过敏、恐怖、冲动等心理。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综合性的专题报告,又可作个案专题讲座。例如,可有步骤地开展“如何解脱困境?”“如何从心理上战胜自卑、焦虑、恐怖?”“如何努力学习,挑战未来?”等系列专题辅导。(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即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以通过文体活动、郊游、社会实践等形式,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 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仅存在于学校,也存在于家庭、社会中。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因此,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家长的配合,要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关辅导,或通过家访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农村学生的家长也充分重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善于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社会力量,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德育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邀请派出所、法律事务所、医生、关工委的有关同志到学校来作报告、开讲座、办展览、举行座谈会等形式,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富有成效。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