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理论思考

2018-03-17 23:43李治茜
甘肃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考实践创新

李治茜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实践;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4—0060—01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的新说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而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部分。小学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通过实践创新核心素养教学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当下,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语文学科有效地进行核心价值教学,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积极有效起来。就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跟上时代变革,转变教学理念

新时代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自己得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如果不经常更新,经常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教育信息,就会被社会淘汰,不被学生欢迎。所以教师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多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理论,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从而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二、发挥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质疑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语文课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其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两小儿辨日》一课,有的学生对最后的结论“孔子不能决也”很疑惑,难道孔子那样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问题?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一是那时自然科学不发达,人们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二是孔子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对问题的讨论,使大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探究式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除了曹冲的办法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得出最佳答案的能力。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露出创造的萌芽。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贴近,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在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独立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思考实践创新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