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磊 张宗斌
(1.山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旅游业绿色增长是实现可持续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改善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不足”。此后,绿色增长逐渐成为各国所追求的旅游经济增长模式,旅游业绿色发展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有效途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旅游业通过粗放式的开发和发展在最大化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并带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多、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面对旅游业引发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旅游业的绿色增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和程度进行有效测度,并明确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以便及时对接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业绿色增长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旅游业绿色增长的内涵、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
早期关于旅游业绿色增长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侧重于从不同的视角与支撑点(可持续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进行概念界定以及对其理念、主旨、内涵等方面的探讨。世界旅游组织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中指出:可持续旅游发展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旅游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质上,可持续旅游是一种与环境相整合、兼容、协调、平衡、协同的旅游发展形式。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旅游进行解读。Budeanu(2006)认为,生态旅游运营商可以在旅游活动中通过对可持续旅游理念执行及对旅游者不良行为监督达到长期有效保护的目的。*Adrianna Bedeana.(2003).Impact and responsibility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a tour operato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2(02):258-294.Shafer(2002)认为可持续旅游是在政府、企业、社区、景区等各个利益相关集团之间达到协调发展的旅游。*Shafer(2008).Towards sustainable tourism planning in New Zealand :Monitoring local government planning under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act. Tourism Management, 12(01):867-877.
“绿色旅游”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其要义是尽量减少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当时绿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概念交替使用。UNEP(2011)提出绿色旅游是实现可持续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包括创造就业机会、支持当地经济、减少贫穷、降低能源成本、改进水和废物管理系统、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UNEP.(2011).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Nairobi Kenya nep.Sung-Jong Nong(2003)认为,绿色旅游理念将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Sung-Jong Nong(2003)Implication of potential gr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5(03):323-341.
国内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绿色旅游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魏敏(2011)认为,绿色旅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有利于环境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即乡村旅游,也就是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的旅游活动。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全面超越了传统旅游,也就是丰富、深化和完善了生态旅游。*魏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史云(2010)认为,绿色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环保概念或可持续发展概念,包含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社区建设和旅游服务四位一体的内容。*史云:《关于低碳旅游和绿色旅游的辨析》,《旅游论坛》2010年第12期。明翠琴等(2015)认为,旅游业绿色增长是指在确保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资产能够继续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种福祉和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促进旅游业持续增长和发展。*明翠琴、钟书华:《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资源与市场》2012年第2期。
国外对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集中于旅游可持续评价,其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对象的状态—压力—响应等指标,参照旅游业的特点,选择环境承载力、旅游者偏好、目的地生命周期等评价指标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价。Adrianna Budeana(2016)从社会经济、旅游业、自然与文化遗产三个维度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Adrianna Budeana.(2016).Sustainable tourism,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2(02):258-294.Seung-Jong Nong(2003)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开发了一套绿色旅游潜力度的评价方法,定义了两指标:一个是按照绿色旅游的需求程度,以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指数分析量化的需求潜力;另一个是按照绿色旅游吸引度,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供给的潜力,并用这种方法对韩国汉城、仁川的绿色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Sung-Jong Nong.(2003)Implication of potential gr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5(03):323-341.
国内相关研究更多地借鉴了国外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等成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生态足迹模型等,结合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对其进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价和分析。付向阳等(2015)根据影响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界定评价指标,构建了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付向阳、黄涛珍:《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吴净(2013)用层次分析法界定旅游可持续评价指标,评价了青岛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情况。*吴净:《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以青岛市为例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10期。明翠琴(2017)借鉴OECD绿色增长概念框架的关键要素,按照旅游业生产活动的一般过程,设计了旅游产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明翠琴、钟书华:《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资源与市场》2012年第2期。
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绿色增长,对旅游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的研究成为趋势。Stroebel(2012)提出,要减少旅游业的碳排放必须技术创新。*Stroebel.(2012).Tourism and carbon foot prints in United Arab Emirates-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Tourism,12(04):41-54.Anna Gibson(2003)指出“安静”在旅游业绿色增长中的影响,并以希腊自然保护区内的安静区域是否是绿色旅游的“热点”进行研究,发现“安静”的百分比与环境友好的旅游有关。*Anna Gibson.(2003).Ecotourism in the city? Frontier Green Tourism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36(01):324-327.Nadia Tzschentke(2008)指出,苏格兰旅游企业绿色增长面临着旅游环境、财务、社会责任感、运营等因素的阻碍。*Nadia Tzschentke.(2004).Reasons for going green in serviced accommodation establish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11(02):116-1245.
国内对于旅游业绿色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欠缺,更多的是旅游绿色转型模式、绿色营销以及生态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定性研究。钟林生(2016)提出了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应结合不同的生态背景、旅游业发展目标与要求、不同的开发场景探索适合绿色的旅游开发模式。*钟林生:《绿色发展理念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新论题》,《旅游学刊》2016年第10期。邹统钎(2005)从绿色旅游产业地域与行业选择、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建立、赢利机制构造和绿色旅游消费者培育等方面提出我国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8期。尹华光、王晓彤(2006)认为,实现绿色旅游的有效途径应包括培植绿色理念,制定绿色标准,实施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和进行绿色经营。*尹光华、王晓彤:《试论绿色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经济》2006年第3期。魏敏(2011)从低碳经济出发构建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魏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目前国内外对旅游业绿色增长的诸多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旅游业绿色发展的认识,但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原有研究的局限突出表现为: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缺少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关于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的侧重点较为单一;较少对中国旅游绿色增长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鲜有文献涉及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影响机理的探讨。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借鉴OECD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和UNEP包容绿色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结合中国旅游业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特征,从产业增长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了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从绿色产业规模、旅游资源禀赋、绿色政策支持以及资源环境质量等方面解析了2001-2015年中国旅游绿色增长演变特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
熵权TOPSIS法是熵值法和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方法的组合。熵值法就是利用评价指标的固有信息来判别指标的效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因此,熵值法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比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有更高的可信度。TOPSIS基本方式是:对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确定出理想中的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然后通过求出各被评方案与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之间的距离,得出该方案与最佳方案的接近程度,并以此作为评价各被评对象优劣的依据。本文结合熵值法和TOPSIS方法的相关运算理念及方法,熵权TOPSIS法的运算主要有以下步骤:
(1)数据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表示第i个年份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min{Xj}和 max{Xj}分别为所有年份中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k=1/lnm,其中m为评价年数15,n为指标数,本文共选择19个指标。
(2)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3)计算指标信息熵: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dj=1-ej
(5)计算指标权重:
(6)计算单指标评价得分:
Sij=Wi×X`ij
(7)根据权重及Sij,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计算各目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欧氏距离:
(8) 计算各个目标的相对贴近度:
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应该反映我国旅游业绿色增长的主要问题。同时,选取指标体系应以绿色增长理论为依据,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所遵循的规律。根据以上原则,本文借鉴OECD绿色增长评价概念模型和UNEP包容性绿色经济测度模型,从绿色产业规模、旅游资源禀赋、绿色政策支持和资源环境质量四方面构建指标,建立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表1)。
绿色产业规模指标主要反映旅游业绿色增长的规模和质量,包括旅游总收入、旅游核心企业从业人数、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旅游业占GDP比重、旅游企业数、旅游业碳排放量。
旅游资源禀赋指标主要是绿色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基础资源和资产,主要包括4A景区数量、5A景区数量、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
绿色政策支持指标侧重考查政府政策对旅游业绿色增长战略的支持力度,主要包括环境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资源环境质量指标考查的是旅游业能源消耗水平,主要有森林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公害处理率、旅游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旅游业废水排放量和旅游业废气排放量。
考虑到指标体系的数据可获得性,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6 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2-2016 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15 年《中国环境统计公报》、2001-2015年《中国旅游统计公告》(部分缺失时期数据由平均值或拟合值替代)。
表1 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综合指标的计算发现(图1),2001-2015年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呈现稳中趋升的趋势,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指数从2001年的0.253提高到2015年的0.733,年均增长3.2个百分点,总体上呈现逐步增高的演变趋势。
从演变特征上,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大体可以归纳为3个阶段:经济目标导向的绿色增长阶段(2001-2003)、经济—生态目标导向的绿色增长阶段(2004-2009)、经济—生态—社会目标导向的绿色增长阶段(2010-2015)。
2000年以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壮大,其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特征日益突出。这也导致在这一阶段旅游业绿色增长中伴随的是经济主导思想,令人关注更多的是旅游业的经济贡献。
2001-2003年,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数从0.253降到0.183,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趋势。旅游业绿色产业规模指数从0.036下降到0.035,这其中主要是因为“非典”对中国旅游业造成全面冲击,各项旅游活动严重萎缩,导致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的效率失去保障。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WTTC)测算2003年非典给中国大陆造成的旅游经济损失为204亿美元。作为绿色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基础资源和资产,资源禀赋指数在这期间趋于上升趋势,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在这一发展理念的驱动下,各地纷纷推进高A级景区创建,提高景区竞争力,吸引游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而自然保护区也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开始发展旅游。
绿色政策支持指数上升,说明国家对旅游业环保领域的投资加大,对旅游产业研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资源环境质量指数在这一阶段从0.188下降到0.113,说明当时资源环境质量在下降。2001年以后,在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急剧增加,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业能源消耗水平在不断上升,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旅游业“无烟产业”的误解,致使这一阶段对降低旅游能源消耗水平的关注很少。
可持续旅游理念提出后,仍然未能遏制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旅游业逐渐反思自身粗放式增长。这个阶段旅游业开始利用绿色增长的理念去转变旅游生产、建设、分配和消费等传统方式,即让旅游经济增长和环境责任在一个相互加强的模式中共同运作。
2004-2009年,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指数从0.210增长到0.360。这一阶段绿色产业规模指数缓慢上升,从0.050上升到0.1,在“非典”之后中国旅游业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全面恢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推动旅游业绿色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源禀赋也呈现增长的趋势,指数值从0.111增加到0.233。我国从2007年开始评定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5A级旅游景区更加注重人性化、细节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了景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满足了境内外游客需求。
绿色政策支持这一阶段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旅游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环境治理投资和研发投入强度受到影响,资源环境质量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资源环境在持续恶化。
这一阶段已经不再局限于旅游经济增长和生态治理层面,而是着眼于在实践中将旅游业绿色增长视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支柱缺一不可的经济模式,这也重新契合和回应了早期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中所强调的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本意。
2010-2015年,旅游业绿色增长指数从0.410快速增长到0.73。绿色产业规模(指数值从0.130增长到0.331)和旅游资源禀赋(指数值从0.241增长到0.330)持续增长,为旅游业绿色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色产业规模指数增加得益于人均GDP的快速增长。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人均GDP 达到3000 美元时,旅游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当人均GDP 达到5000 美元时,会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628美元,在这一阶段中国旅游业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绿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资源禀赋指数的增长说明中国景区被持续不断地开发出来,旅游业绿色增长也在稳步提升。截至2015年,中国5A景区已经达到200多家,作为旅游资源的精华,5A景区对保持景区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绿色政策支持指数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说明旅游业环境保护在意识和管理领域逐渐提升,同时也说明其在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加大研发力度、环境治理和投资力度,旅游业整体环保投入和旅游经济发展规模有了越来越高的匹配度。
资源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下降。中国目前自然保护区有40%存在垃圾公害,12%有水污染,11%有空气污染。目前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旅游而遭受破坏,11%出现资源退化现象。*甄翌:《自然保护区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这一阶段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增长,而旅游业环保投入和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增加,由此可以解释资源环境何以持续恶化。
图1 2001-2015年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及其演变过程
综合考虑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的演变特征,本文在借鉴有关旅游业绿色增长影响因素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明翠琴、钟书华:《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第2期;刘凯、任建兰、王成新:《中国绿色化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问题》2016年第4期。,结合中国旅游业的实际运行特点,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产业结构、旅游业投资水平、环境治理投入和教育投入五个方面进行回归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表征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2.旅游业产业结构:用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表示,表征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反映旅游产业结构水平。
3.旅游业投资水平:用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固定资产作为自身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加快旅游业绿色发展进程。
4.环境治理投入: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表示。旅游业增加环保治理投入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提高旅游生态环境质量。
5.教育投入:用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GDP比重来表示。教育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根本保障,而且还是提高居民和旅游者环保意识、科学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因而对旅游业绿色增长可能产生影响。
为进一步测度各因素对绿色增长水平演变的影响大小,本文确定旅游业绿色增长指数为因变量(y),经济发展水平(x1),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x2),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x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x4),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GDP比重(x5)。利用SPSS18.0 进行数据处理,以2001-2015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
y = a0+ a1x1+ a2x2+ a3x3+ a4x4+ a5x5+ε
其中,a0为常数项,a1、a2、a3、a4、a5为y对应于x1、x2、x3、x4、x5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回归模型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y=-0.442+ 4.819x1+ 3.316x2+1.089x3+0.011x4+0.081x5+4.199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影响旅游业绿色增长的几个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2001-2015年旅游业绿色增长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偏回归系数为4.819,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经济发展能实现旅游要素的高效率利用,也有利于摆脱旅游业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下的“资源诅咒”现象。*Sachs J,Warner A.(2001).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4):827-838.其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中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持续增长。加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前所未有地将“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定位为“发展理念”,这进一步加速了旅游业的绿色发展。
第二,旅游产业结构。2001-2015年旅游业绿色增长指数与旅游产业结构之间的偏回归系数为3.316,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旅游业绿色增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基本要求就是提升旅游附加值、降低旅游业单位能耗,提升旅游产业绿色生产效率,最终目标是建立旅游业绿色增长模式。一方面,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生产效率匹配能带来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关联度高,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可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性”*赵磊:《旅游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基于Malmquist指数和系统GMM的实证分析》,《旅游学刊》2012年第11期。,能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促发展,提高旅游业的运营效率。
第三,旅游业投资水平。2001-2015年旅游业绿色增长指数与旅游业投资水平之间的偏回归系数为1.08,呈弱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旅游业投资对旅游业绿色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超过10%,旅游业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战略地位的提升扩大了旅游供给,促进了旅游投资增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旅游发展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又为旅游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5年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10073亿元,尤其是贯穿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养老旅游及旅游小镇等在逐渐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
第四,环境治理投入。2001-2015年旅游业绿色增长指数与环境治理投入之间的偏回归系数为0.011,呈现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应用于旅游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并没有显著增加。政府旨在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其增长率远小于旅游业对环境污染增长的速率,旅游业发展仍然难以突破粗放型发展限制。从旅游业绿色增长角度来看,政府应继续加大旅游业环保投入,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资渠道,以保障环保治理对旅游业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五,教育投入。2001-2015年旅游业绿色增长指数与教育投入之间的偏回归系数为0.081,呈现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教育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根本保障,而且还是公众旅游环保意识提高的保障。由此可见,加大教育投入可以促进旅游业绿色增长。
第一,在建立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选取2001-2015年为研究区间,对中国旅游业15年来绿色增长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2001-2015年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的指标主要是旅游绿色产业规模和资源环境质量,而旅游资源禀赋和绿色政策支持的权重较低。2001-2015年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具体划分为经济目标导向的绿色增长阶段(2001-2003)、经济—生态目标导向的绿色增长阶段(2004-2009)、经济—生态—社会目标导向的绿色增长阶段(2010-2015)三个阶段。
第二,采用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业投资水平、环境治理投入、教育投入解释变量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的影响不同。从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业绿色增长的影响较大;旅游业投资水平、环境治理投入和教育投入对旅游业绿色增长影响较小。
第三,通过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启示:首先,创新绿色发展机制,需要将旅游业绿色增长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需要建立绿色认证、环境预警、绿色监管等制度,对生态旅游区域实施用途管制、审计问责和公众监督等机制,划定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底线”和“红线”。其次,提高旅游创新技术。技术进步是减少旅游业影响环境的关键,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环境效益。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增长双轮驱动模式转变,推动旅游绿色效率提升和全域旅游发展。再次,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旅游业绿色增长理念公益宣传,制定绿色消费奖励措施,引导全行业树立旅游绿色增长的价值观。总之,旅游业绿色增长是实现中国由资源依赖性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