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羽 葛鲁嘉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是与现代主义思潮相对应的文化思潮,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风靡整个西方并扩展到全世界,成为当今世界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带来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是遵循理性和实证的原则,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旨在破除对理性、科学的绝对信任和盲目崇拜,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反对个人主义,提倡创造性,倡导多元论。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其刚刚兴起就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各个文化领域,包括艺术、文学、历史、政治、道德等多个领域,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198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Gergen在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作了一场名为《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专题报告,从此标志着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后现代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霸主地位给予质疑和批判,主张反对现代心理学的文化中心主义、科学实在论和个体主义的理论预设。它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反对机械论和实证主义,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反对低级心理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的研究;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畜论,提倡整体论和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人。*国秀琴:《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蕴涵》,《求索》2007年第11期。
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后现代心理学目前有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例如社会建构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叙事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多个分支。*冯大彪、张晓明:《后现代心理学思潮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兴起》,《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建构论,社会建构论反对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心理现象既不存在于内部,也不简单地存在于外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陈雪、孙迎、王国芳:《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后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心理学研究自身危机的一种回应,它的产生带给心理学研究者更多的思考,促使研究者开始认真反思现代主流心理学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和改变。
总的来说,后现代心理学主张研究者应该扩大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树立大心理学观;提倡加强心理学理论研究,深化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崇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推动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杨英、郭永玉:《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话》,《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3期。目前,现代主流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对科学实证主义的盲目崇拜,对实证法以外的研究方法予以排斥。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和改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新的心理学发展模式的探讨。
在后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家们也开始了对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考。与现代心理学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样,现代社会心理学也存在同样的困境:对研究的科学性及方法的绝对盲崇,使得社会心理学研究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忽视了。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存在四个基本原则:(1)存在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这个基本的研究领域中能够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性特征,并以此建立起广泛预测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3)实证的方法是最可靠的方法,尤其是对变量加以控制的实验法;(4)在上述基础上能够建立一整套非常可靠、中立的真理。*乐国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这四个基本原则实际上是实证主义的基本内涵。一直以来,科学主义心理学家都在坚持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强调把一切可被观察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坚持研究任务的可描述性和以方法为中心的原则。这使得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受到限制,越来越脱离人的高级心理,而仅仅将研究对象停留在可观察到的低级心理现象上。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是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重新构建。面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关注的四个基本原则,Gergen等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重建社会心理学的设想:(1)科学不必先认定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不存在所谓的普遍性特征,研究过程中应该考虑历史与文化背景;(3)研究方法不是神圣的,有时会误导人的思维;(4)不存在恒定不变的真理。*王小章:《社会心理学:从“现代”到“后现代”》,《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可以看出,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并不认为实证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必然途径,对建立一套中立的真理的想法持怀疑态度。此外,后现代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观、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陈晓娟:《后现代主义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之反思》,《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它对现代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批判和怀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实证主义的霸主地位,使得研究者们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了新的反思,这对现代主流社会心理学来说具有深刻的影响。
目前,欧美社会心理学仍然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中国社会心理学以其为参照形成了“西化社会心理学”、“本土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社会心理学”三种主要研究范式。*Yang K S. Indigenous Psychology, Westernized Psychology, and Indigenized Psychology: A Non-Western Psychologist. Chang Gu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 1.考虑到“本土社会心理学”与“本土化社会心理学”互为关联、相互促进,有研究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主要存在两种范式,即“实验社会心理学”与“本土(化)社会心理学”*张曙光:《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适应性重建初探——基于社会转型期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可以说,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起初在进行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时,主要以翻译和介绍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为主,随后逐渐以中国被试为研究对象,来检验西方的相关研究,但采用的仍然是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造成了以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选择。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社会心理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仍然以实证主义方法为主要的原则,也正是因为这种以方法为中心的观念,造成了国内研究者对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及问题关注不够。诚然,“实验社会心理学”采用的实验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将它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准则是非常不可取的,以实验方法得到的研究成果很多都存在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微弱等问题。由此看来,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辩证地看待实验方法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它对社会心理学发展所做的贡献的同时,也要摆脱它所带来的限制,进一步开拓更能够解释中国人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手段,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便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国内“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但是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尝试开展自己的研究。对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从问题出发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心理问题,挖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这也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长期以来,中国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模仿和跟随,研究的问题远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实际,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解释和应用于中国人的心理。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更是如此。因为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相对性较强,而现代社会心理学主要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下,在进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时,如果不考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一味地认为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同样适用于中国人,往往不能对中国人的心理进行准确的把握,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此外,考虑到社会心理学自身的特点,它的关注点应该是关注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对社会上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并最终为利用或者解决这些社会心理现象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其研究成果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要为中国人在本国背景之下的社会生活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研究者抛弃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制和模仿,为社会心理学进行本土研究提出了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研究者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研究对象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最早对本土社会心理学开展思考和研究的是港台地区的学者,以杨国枢、杨中芳为首,试图建构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目前,中国研究者们对人情、面子、关系、缘分等具有中国特点的心理现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关注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数据和很好的研究指向。然而,相关的研究还是较少的,在快速变革的信息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人的心理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相应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研究。
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虽然在积极尝试进行相关的改变,试图构建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社会心理学,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撼动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知识生产格局,欧美的社会心理学仍然占据着主导的霸主地位。但是不管怎样,中国社会心理学应该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主要特色,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对中国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目前,在进行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时,研究者们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考虑程度以及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人们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当前的主流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仍然是以实证主义研究为主,学术界一直普遍存在着“只有实证的才是科学的”类似偏见,对其他的研究方法持轻视和怀疑的态度。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只借助于科学主义的实证论根本无法解释来自于个人、群体、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心理现象。此外,目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研究者们一味地追求以方法为中心,而不是以问题为中心,造成了社会心理学对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忽视性。因为有些问题不能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为了避免学术界对其不采用实证主义方法所带来的科学性的质疑,研究者往往会忽视或者回避这类问题,而只专注于可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导致研究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为唯一科学的观点,不仅抑制了对其他方法的运用,也遏制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造成目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不能够满足大众对社会心理学实践应用价值的期望。
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研究方法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因此不能只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应该同时重视质性研究,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也就是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在科学主义的实证论背景下,研究者往往认为实证方法是唯一合理的,并且一味地追求实证方法,忽略了其他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造成研究视野的狭窄。实际上,在对方法进行选择的时候,怎样促进各种不同方法的并行发展以及怎样在各种不同方法之间建立相应的沟通才应该是最重要的问题*葛鲁嘉:《大心理学观──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9期。,而研究者们往往会忽视这个问题。
在进行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时,不应该盲目照搬西方的方式方法,更不能偏激地认为西方的方法就是唯一科学合理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批判的眼光,辩证地看待问题。每一位研究者都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研究方法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对某种方法的过度强调往往会导致对其他方法的忽视,这是不可取的。所以,研究者应该宽容地对待每一种研究方法。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从不同层面,如宏观和微观、实验和社会、定量与定性等方法上进行研究,在方法的使用上注重它们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实现多种方法相结合,弥补只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所带来的局限。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早期的研究以全人类普遍适用性这一假设为前提,主要关注的是个体认知加工的研究,体现出个体主义的自然科学取向,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文化偏差。*纪海英:《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对人成长过程的影响,主张个人的心灵和理性都是文化的建构物,个体心灵的研究只有放到社会的历史背景中才是合理的。*叶浩生:《后现代心理学概观》,《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个体的心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类文化承载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人的基本认知过程以及归因、分类、决策等社会认知过程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Nisbett R E, Miyamoto Y.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percep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5, 10.由于心理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当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接触各种社会因素时,会产生相应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现象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排除的。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该脱离制约人的心理行为的特定文化背景来进行。
在进行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时,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产生的影响。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积淀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文化财富对当代中国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人民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这些特点会在日常的社会情境中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本土社会心理学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此外,在当今这个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也变得非常的重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经历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注定会受到影响。对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所发生的重大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变得非常的迫切和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方面存在着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即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文化的多元性不同程度地在每个人身上产生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流动性变得非常容易和普遍,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日益频繁,同一社会中存在多元文化的现象也愈来愈凸显。*Hermans H J M, Kempen H J G. Moving cultures: The perilous problems of cultural dichotomies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10.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兴趣等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且这些文化带来的影响程度存在着差异。研究文化的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背景下,这对中国人进行文化方面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关注的是,在迅速变化的信息化和商品化的高科技社会背景下,人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这样的环境,这为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活力。在当今这个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行为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学术研究范式的变革*薛婷、陈浩、赖凯声:《心理信息学: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心理学新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2期。,心理学与大数据的结合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心理学与大数据的结合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Nowak等人提出的计算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陈浩、乐国安、李萌:《计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共同机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在网络大数据背景下,研究者不应该忽视网络大数据在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一样,心理学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和思考它能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什么。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变迁、国家的决策规划等都在无形中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并且时刻发生着改变。此外,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网民用户群体规模的日益增加,为研究转型期背景下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研究者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网络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心理行为予以关注。
目前,在国外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已经开始逐渐步入主流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并开始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然而,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在总体上仍处于探索期,研究成果和经验相对较少。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已经开始围绕微博情绪问题,并结合股市预测、社会风险感知、精英与大众关系、地区民族主义等诸多具有重要社会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索性研究。*乐国安、赖凯声:《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 1期。可以说,我国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心理学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网络大数据研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者研究方法。它蕴含了整个学科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学科体系的倒转*喻丰、彭凯平、郑先隽:《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重构及特征》,《科学通报》2015年第Z1期。,给研究者重新思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及理论体系提供了机会,它的出现为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后现代心理学的批判性精神资源能够促进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不断反思与进步,提倡后现代主义思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心理学研究更加成熟和完善,更加符合时代的特征,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实现对现代心理学的超越。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全部否认理性和科学,而是为了破除人们对这些东西的绝对确信和盲崇,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给主流的现代实证主义心理学以深刻的反思,这种思潮的出现必将促进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也注定会发生。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潮相比于之前的思潮具有其自身的进步性,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可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它只能是一种过渡。尽管目前学者们都认识到主张科学实证主义的心理学观点是需要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但是科学主义实证论的时代却不可能终结,现代主义思潮仍然会在很长的时期占据着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