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惠广,董耀荣,刘德宝,邝丽霞,叶浩光,骆伟光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东莞 523400)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不多见,我科自2000年来接诊1例。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侧头顶部头皮包块逐渐增大3个月,于2017年3月11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自述于3个月前发现左侧头顶部有一针尖大包块,包块逐渐增大,伴局部皮肤轻度麻木,无疼痛、无发热、无抽搐。门诊行B超检查提示:头皮下颅骨旁异常回声,考虑为脂肪瘤。要求手术切除入院。入院检查:左侧头顶部可见大约3 cm×3 cm头皮包块,质中,与周围粘连,局部无明显红肿,皮肤无溃烂。入院诊断:左侧顶部头皮包块查因:脂肪瘤?入院后抽血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顶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不排除占位。见图1。行甲状腺彩超未见异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胸部CT未见异常,肿瘤抗原及癌胚抗原正常。手术前讨论:考虑颅骨全层破坏,病程短,考虑为颅骨恶性肿瘤可能大。后因社保原因转院手术,术后证实为嗜酸性肉芽肿,肿瘤无侵犯硬脑膜。术后无放疗。术后半年随诊,恢复良好,无复发。
图1 颅骨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溶骨性疾病,其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常发生于外伤或者感染后的全身性骨病。多认为是一种免疫调控的异常,导致细胞再生、感染,免疫缺陷加重,但有一定自愈倾向[1-2]。嗜酸性肉芽肿在骨肿瘤中发病率不足1%,好发于颅骨,以单发多见,多见于小儿及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一般症状较轻,首发症状常为头部出现单个的结节性肿块,可伴有间歇性疼痛,多不剧烈,发热。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头颅CT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穿凿样骨质破坏,形态规则或不规则,极少数可见硬化边,破坏常以板障为中心,破坏区可见残留“钮扣样”死骨,增强不明显。由于本病的一般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均缺乏特异性,发病率不高,临床易误诊。常需要与:骨髓炎、转移瘤、骨髓瘤、骨结核、颅骨表皮样囊肿等鉴别,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3]。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三期:病变早期,病变成熟期及病变后期。病变各期亦可出现在同一病灶中,病灶内破坏与修复多同时存在[4]。手术切除病变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可加用15 Gy放疗[5]。故对于临床神经外科医师,尤其是基层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医师,需加深对本病的了解,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阅片能力,减少误诊。
[1] Plasschaert F,Craig C,Bell R,et al.Eosinophilic granuloma.Adifferent behaviour in children than in adults[J].J Bone Joint Surg Br,2002,84(6):870.
[2] 冯 毅,刘 斌,陈铮立,等.颅骨嗜酸性肉芽肿6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6(5):418.
[3] 李艳军,王付龙.颅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伴巨大颅骨缺损1例[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7(6):559.
[4] Ghanem 1,Tolo VT,Dambra P,et al.Lau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of bone in children than in adolescents[J].J Pediatr Orthop,2003,23 (1):124.
[5]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