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俊文
(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 东莞 5239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对于牙齿缺陷,尤其是前牙缺陷修复的要求已经从简单的功能修复即恢复咀嚼功能,上升到了对牙齿的美学修复[1]。前牙美学修复学是将医学美学融入到治疗修复学,不仅要维护前牙正常的咀嚼功能,还要保持口腔颌面部活动即说话或微笑时的美学现象[2]。美学修复,需要医生具备正常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及追求美学的素质,前牙缺陷的美学修复是目前口腔医学的热点之一[3]。微创全瓷修复前牙缺陷修复效果的重点是改善唇齿龈的关系、微笑曲线以及前牙的咬合关系,同时在治疗中要对自身牙体组织的损伤做到微创[4]。本次研究为探讨微创全瓷修复前牙在前牙缺陷美学修复中的治疗成功率以及美学影响,收集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98位前牙美学缺陷的120 例患牙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治疗前牙缺陷患者,共98位前牙美学缺陷的120 例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全瓷修复组)和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各49例(60 颗)。对照组(传统全瓷修复组)性别构成:男24位,女25位,年龄16~54 岁,平均(31.5±3.8)岁,60例患牙中牙间隙过宽11例,前牙切缘不齐12 例,切牙畸形14例,前牙表面缺陷11例,牙体颜色异常12例。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性别构成:男23位,女26位,年龄17~55岁,平均(32.4±3.6)岁,60例患牙中牙间隙过宽12例,前牙切缘不齐13例,切牙畸形11例,前牙表面缺陷13例,牙体颜色异常11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所有对象均为符合全瓷修复前牙缺陷的正常患者,无其他口腔疾病,术前告知详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病例修复前行常规检查如口腔X片、牙髓活力、炎性反应治疗等。对照组(传统全瓷修复组)根据前牙缺损情况预备基牙,并磨除切端、唇面和舌面2.5 mm、1.5 mm和1.5 mm。细粒度金刚砂车针修预备体,消除凹槽、圆钝线角;硅橡胶两次制印模后置24 h用灌制模型,试戴并调整修复体形状和颜色并用树脂粘接剂粘结。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预备基牙,并磨除切端、唇面和舌面1.5 mm、0.6 mm和0.6 mm、宽0.5 mm,边缘抛光修正,硅橡胶取模,长石质全瓷材料制模型,试戴并调整修复体形状和颜色并用树脂粘接剂粘结。
1.3评价标准[5-7]:美国公共健康协会修正标准(USPHS):从修复体颜色、形态、边缘着色、密合度和继发龋5方面以A、B、C 3个级别评价,质量好者级别高。前牙缺陷修复成功率:从牙间隙大小、切端缺损状况、畸形过小牙、牙体表面缺损状况、牙着色或变色缺陷修复成功率评定。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从牙间隙大小、切端缺损状况、畸形过小牙、牙体表面缺损状况、牙着色或变色缺陷5方面修复满意度评分以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分值在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所有病例随访18个月。
2.1对照组(传统全瓷修复组)和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在修复18个月后随访美国公共健康协会修正标准(USPHS)的修复体颜色、形态、边缘着色、密合度和继发龋5 方面A 级比例大于90%,其中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在形态、边缘着色、密合度和继发龋4 个参数的A 级比例分别达到100.00%、98.33%、98.33%和100.00%,高于对照组(传统修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照组(传统全瓷修复组)和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在修复18个月后随访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从牙间隙大小、切端缺损状况、畸形过小牙、牙体表面缺损状况、牙着色或变色缺陷5方面修复满意度评分,研究组(微创修复)修复后,美学VAS总满意度评分达到(9.41±0.32)分,分值高于对照组(传统修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对照组(传统全瓷修复组)和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在修复18个月后随访评估牙间隙大小、切端缺损状况、畸形过小牙、牙体表面缺损状况、牙着色或变色缺陷修复成功率分别达到89.8%、86.7%、86.5%、80.7%和86.4%,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传统修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随访18个月时USPHS评估结果对比[例(%)]
评分项目级别对照组观察组颜色A55(91.67)58(96.67)B5(8.33)2(3.33)C00形态A54(90.00)60(100.00)B6(10.00)0C00边缘着色A54(90.00)59(98.33)B5(8.33)1(1.67)C1(1.67)0密合度A57(95.00)59(98.33)B3(5.00)1(1.67)C00继发龋A58(96.67)60(100.00)B2(3.33)0C00
组别患牙数(颗)牙间隙患者(例)切端缺损(例)畸形过小牙(例)表面缺损(例)牙着色变色(例)满意度评分对照组608.78±0.478.59±0.318.89±0.449.11±0.419.11±0.216.59±0.36观察组609.51±0.339.11±0.499.51±0.349.40±0.329.29±0.289.41±0.32
表3两组修复成功率比较(%)
组别患牙数(颗)牙间隙患者切端缺损畸形过小牙表面缺损牙着色变色对照组6078.977.680.472.171.2观察组6089.886.786.580.786.4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牙齿修复学技术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牙齿修复材料的迅速发展基础上,牙齿修复学飞速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效果好、恢复快、满意度高的微创修复[8]。最初牙齿修复主要是对功能的修复,即修复牙齿切割食物、维持面型、辅助发音、保持口内容物的功能[9]。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对于牙齿缺陷,尤其是前牙缺陷修复的要求已经从简单的功能修复即恢复咀嚼功能,上升到了对牙齿的美学修复。前牙由于其特殊位置,是他人视觉关注的核心部位,当出现牙间隙异常、切端缺损、畸形过小、牙体表面缺损、牙着色或变色缺陷等情况时,不仅影响前牙功能,更给人以不美观的直觉,从而影响患者形象,甚至产生心理阴影,不敢在他人或公众场合发表言论或露齿微笑等,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前牙缺陷的美学修复[10]。前牙美学修复学是将医学美学融入到治疗修复学,不仅要维护前牙正常的咀嚼功能,还要保持口腔颌面部活动即说话或微笑时的美学现象。美学修复,需要医生具备正常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及追求美学的素质,前牙缺陷的美学修复是目前口腔医学的热点之一[11]。传统美学修复对口腔组织有较大的破坏性,备牙过程中对牙体硬组织可产生不可逆的损害,而且易损害牙髓。而近来年越来越受关注的微创全瓷修复前牙缺陷修复效果的重点是改善唇齿龈的关系、微笑曲线以及前牙的咬合关系,同时在治疗中要对自身牙体组织的损伤做到微创[12]。因此微创、美观、个性化是牙齿美学修复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瓷材料的更新和粘接技术发展,美观、精确、损伤小的瓷贴面修复体在前牙美学修复的临床应用中越来越普遍,为前牙缺陷美学修复开辟新天地[13]。且近年粘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修复体形成瓷贴面-树脂粘接剂-牙釉质牙面的复合体,粘接强度增大,因此增加全瓷贴面修复的成功率,成为前牙美学修复的趋势和首选[14]。
本次研究为探讨微创全瓷修复前牙在前牙缺陷美学修复中的治疗成功率以及美学影响,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治疗前牙缺陷患者,共98位前牙美学缺陷的120例患牙,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符合全瓷修复前牙缺陷的正常患者,无其他口腔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全瓷修复组)和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各49例(60颗),对所有病例随访18个月。应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修正标准(USPHS)从修复体颜色、形态、边缘着色、密合度和继发龋五方面以A、B、C三个级别评价;从牙间隙大小、切端缺损状况、畸形过小牙、牙体表面缺损状况、牙着色或变色缺陷修复成功率评定;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从牙间隙大小、切端缺损状况、畸形过小牙、牙体表面缺损状况、牙着色或变色缺陷五方面修复满意度评分。本研究结果显示:USPHS结果中研究组(微创全瓷修复组)在形态、边缘着色、密合度和继发龋四个参数的A 级比例分别达到100.00%、98.33%、98.33%%和100.00%,高于对照组(传统修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学VAS 总满意度评分达到(9.41±0.32)分,分值高于对照组(传统修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间隙大小、切端缺损状况、畸形过小牙、牙体表面缺损状况、牙着色或变色缺陷修复成功率分别达到89.8%、86.7%、86.5%、80.7%和86.4%,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传统修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微创全瓷修复前牙在前牙缺陷美学修复中的治疗成功率以及美学效果确实比传统全瓷贴面修复效果好、成功率高,与刘峰、邓向东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15-16]。
综上所述,创伤小、稳定性强及恢复快的的微创全瓷修复前牙缺陷在前牙缺陷美学修复的临床美容效果好,修复成功率高,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1] 钱海馨,张修银.全瓷修复材料的性能及应用[J].口腔医学,2008,28(4):212.
[2] 孟玉坤.全瓷冠桥修复材料的临床选择[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1):1.
[3] 赵 克,魏雅茹.如何规避前牙美学修复的龈边缘暴露[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29(5):453.
[4] 李东良,韩继新,赵晓丽.传统和微创全瓷修复中在前牙缺陷美学修复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3):1431.
[5] 林嘉旭.不同全瓷修复体修复效果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0,32(18):2530.
[6] 秦 云.全瓷修复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4):91.
[7] 魏 蔚.微创粘接式全瓷修复57例临床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7):60.
[8] 孙迎春,刘 娟,高 平.厚度与颜色影响IPS e.max和In-Ceram全瓷修复体色彩再现效果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8):693.
[9] 朱彦红,朱元媛.几种CADCAM齿科全瓷修复陶瓷的磨粒磨损特性[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48.
[10] 巢永烈.全瓷修复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2):16.
[11] 欧祥林,张雅蓉,樊弘毅,等.全瓷修复体应用于成人前牙轻度错畸形的临床分析[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5):586.
[12] 王 雷.牙周病治疗后的上前牙微创烤瓷贴面美容修复间隙[J].实用医技杂志,2014,(8):885.
[13] 蒋 丽,万乾炳.全瓷修复材料透射性能的研究进展[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5,6(4):296.
[14] 刘云松,叶红强,谷 明,等.患者参与的数字化设计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1):90.
[15] 刘 峰.全瓷修复材料和方法的分化[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4):373.
[16] 邓向东,关达荣,符镇南,等.两种瓷贴面修复上前牙切角缺损的对比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