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形象 收获

2018-03-15 08:46高美婧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青海高原陈忠实抗争

高美婧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散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们语言优美,读起来顺畅,如平常的谈话那般自然,品一品,却又耐人寻味。因此,但凡公开课,我必首选之,《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这样赫然进入了眼帘。钱理群教授以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作为分类依据,将散文分为说理、描写、纪实和抒情四大类。很显然,这篇文章属于状物类的描写性散文。

一、尊重文体,基于“这一篇”的思考

这篇散文叙写了作者在青海高原上看到了一株极其高大的柳树,随之想象了它生长、壮大的过程,又联想到家乡灞河的柳树,感慨两种柳树的命运是如此不同,从而赞叹在逆境中不抱怨、不畏怯,努力抗争的顽强精神。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写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赞叹它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而实质上,果真如此吗?散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作者用独特的生活经验写成的所见、所思、所感。实际上,是在叙写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那么,在“这一篇”里,作者又想借青海高原一株柳表达什么呢?

我带着好奇通过查阅,找到了这些资料:陈忠实从小就渴望上学,但因家庭贫困,父亲不得已做出让他休学一年的决定。就是这个决定,粉碎了陈忠实的大学梦。高考落榜的陈忠实无奈回到了农村,做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学的追求,白天他下地干活,晚上就在微弱的灯光下读书、创作。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51岁的他终于完成了一部长篇巨著《白鹿原》,并荣获茅盾文学作品奖,从而一鸣惊人。陈忠实以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开创出一个格外壮美的天地。

答案揭晓了!联系作者这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眼前的这株柳树似乎也幻化了,青海高原一株柳在绝境中不断生长、壮大的过程不就是作者与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吗?因此,“这一篇”中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不仅是他眼中的那株柳,更是他心中的那株柳。基于这样的发现,我们就会知道:作者表面上是“咏柳”,其实在赞扬一种人生的态度——面对绝境时不抱怨、不畏怯,而应该勇敢顽强地面对、抗争!

二、品悟形象,研读“这一株”的形象

1.聚焦语言,体会特点

课文第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這株柳树的外形,如何能感受到“这一株”的特点?当然是立足语言文字。首先,我让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用几个字来概括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外形特点。学生依据文本,分别提炼概括出“粗、硬、绿、大”四个字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又大又粗、又硬又绿的柳树在水边、在平原,我们也并非不常见,为何作者却在文中用“神奇”二字来形容它呢?

2.联系环境,感悟形象

这时,我引导学生到二、三自然段找一找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语句,学生找到了这些词语: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岣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起伏的原地。配上了悲壮的马头琴音乐,读一读,品一品,深刻地体会到了青海高原那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这也是“这一株”柳树生长的环境,它生长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它不仅生长出来了,还这样巍巍然的撑立着!紧扣语言,两次品读,引领学生层次性地品出了“这一株”神奇之处!

3.放飞想象,感悟精神

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曾这样评价说: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洋洋三百多字,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写尽了这一株柳不断生长、壮大的艰辛历程。

在这一段教学时,我依然引导学生贴着作者的情感去触摸语言文字,用“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这个大问题统领这个环节的教学。经过阅读思考后,学生从“随意、恰遇、有幸”这些词语感受到这株柳树生长的神奇,体会到这些看似幸运的词语背后,隐藏着这株柳树生长的不易。在感悟这株柳树成长的艰辛时,我则引导学生紧扣“一次又一次摧毁”和“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两处词语,大胆想象画面,移情体验。学生在画面中感悟到这株柳树的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也明白了“奇迹”的真正含义——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不仅存活是个奇迹,生长、壮大也是个奇迹!至此,这株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已然丰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4.对比朗读,深化形象

课文第八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家乡灞河的柳树,生长极其迅速,显示出它优越的生存环境,这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道路和命运迥然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一环节,我采用师生对比朗读的方式,来体会作者对比衬托的写作用意,学生在朗读中,再次深化了对“这一株”柳树的印象。

三、内外勾连,得到“这一课”的收获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说:“散文只是不经意地书写着经验感受的一切,它所表现的却是作者零星片段的人生。”借助课外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不难领悟到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写柳树,而是在写人,更是在写陈忠实自己。他之所以对这株柳树情有独钟,正是因为他从这株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作者陈忠实是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来赞扬一种不向命运妥协、努力抗争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但对于学生而言是个崭新的知识。薛法根老师曾说过:学生懂的不教,讲了不懂的也不教;一讲就懂,不讲不懂的才要教。这就需要老师点拨和告诉——像这样借助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曾学习过的《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些古诗。

好的文本还包含着育人功能。因此,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写一段话送给将来也许会身处困境的自己。让青海高原上独特的“这一株”柳树的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逆境甚至绝境的时候,谁能说不需要这株柳树身上的精神?读出“这一株”的形象,心中留下“这一株”的精神,我相信: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总有一天会浮现、会撑立!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散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引领学生立足语言文字,发现其独特的文本价值,才算达成了散文教学“这一课”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青海高原陈忠实抗争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青海高原常见气象灾害分析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陈忠实与我的家事往来
基于文本的读中悟写——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当代女性:由幻灭到抗争-评系列中篇小说《女人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