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北
[摘要]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群众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及独特的传统文化。在锡伯族人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原始信仰,对“喜利妈妈”的信仰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在民间的留存之一。”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喜利”在锡伯语中的意思就是”延续”。
[关键词]喜利妈妈;锡伯族;传统文化
锡伯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锡伯”为民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比”、“西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皆为SIZE之同音异写。“锡伯”之称,至明末清初才定型。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他们“畜牧迁徙,射猎为来”。公元48年,匈奴第二次分裂后,拓跋鲜卑自大兴安岭南迁到呼伦贝地区,此后又继续南迁,到东汉末年,到达五原郡境内,公元386年,拓跋鲜插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封建政权;而别部分则以“室韦”为称号,于北魏初年开始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兆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唐朝时期,绰尔河等河流域的锡伯族归属于唐,唐政府曾在此处设立都督府进行管辖。当高丽势力向东北扩张时,部分锡伯族先祖被征人唐军。与薛仁贵军一起到扶余、前郭一带与高丽军作战,为东北的统一做出了贡献。至辽代,锡伯族祖先处在契丹统治之下,多数人在绰尔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辽亡金興,锡伯族先祖又处在了女真统治之下,多数人仍在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元代锡伯族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清初,绰尔河流域是蒙古族游牧地及屯垦重地,此时,锡伯放仍活动于该地,处在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
锡伯族在长期从事狩猎和农耕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原始崇拜,并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原始崇拜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如猎神崇拜、渔神崇拜、土地神崇拜、灶神崇拜、喜利妈妈崇拜等。
子孙绳又叫佛多妈妈或喜力妈妈,是满洲一通古斯各民族最古老的家谱,实际是一条由白、蓝、红三色绵线拧成的一条绳子,白色、兰色代表子孙生活幸福,红色代表子孙生活困苦艰难(因为满洲一通古斯人以白色为贵,崇尚白色,而以红色为贱)。每当家里添人进口(有孩子降生),如果是男孩就在子孙绳上拴一个小弓箭,如果是女孩就在子孙绳上拴一个噶拉哈或者红布条。从子孙绳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有多少男人有多少女人。每当节庆、祭日,都要祭祀子孙绳,以乞求家族多子多孙,乞求民族血脉流长。
“喜力妈妈”的传说,也有称“喜林妈妈”、“喜力妈妈”“喜利妈妈”的,大概是音译的原因吧。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老年人和儿童。围猎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消灭旱魔,保护了老年人和18个孩子,并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族,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后来演变成“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它是用长约10米的丝绳,上面系许多小弓箭、背式骨(比石)、箭袋、小吊床、铜钱、五颜六色的布条、小靴等组成。平时装入纸袋里,挂在室内西北墙角。每年大年三十,由袋里取出来,从西北墙角斜拉到东西墙角,家长带家小为其烧香磕头。到二月初二再装回纸袋里,挂回原处。制作喜林妈妈时还有严格的规矩,所有的布条、丝绳、比石、弓箭、小吊床等须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七户家中去索取,并邀请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家庭中年纪最大的人来制作。制作时以本家族的辈数传袭为本,增加一辈人就往喜林妈妈上添一背式骨(比石),每生一子添一小弓箭,预示他将成为一名射手,每生一女添一布条或小吊床,预示她将来洗涮缝补,勤劳致富,生儿育女,子孙满堂。
“喜利妈妈”是锡伯族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喜利妈妈”作为一种传统的结绳记事办法被一代代锡伯人保留至今。它是用长约10米的丝绳,上面系许多小弓箭、背式骨(髀石)、箭袋、小吊床、铜钱、五颜六色的布条、小靴等组成。平时装入纸袋里,挂在室内西北墙角。每年农历大年三十,由袋里取出来,从西北墙角斜拉到南墙角,家人为其焚香叩头;到二月初二再装回纸袋里,挂回原处。制作“喜利妈妈”时还很有讲究,所有的布条、丝绳、髀石、弓箭、小吊床等须到人口多、辈数全的大户人家去索取,并邀请家族中辈分高、子孙多的老人来制作。
锡伯人一个家族只有一个“喜利妈妈”。如果分家,必须另作“喜利妈妈”。制作“喜利妈妈”有严格的规矩,所需物件必须到本村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求取,并邀请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女性长者来制作,以求吉利、灵验。锡伯人家一般最小的孩子赡养父母,因而“喜利妈妈”也就随长辈保存在幼子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