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贵州苗族史诗《仰阿莎》中概念隐喻研究

2018-03-15 09:16张郁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古歌先民史诗

张郁佳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学、政治、经济等各类语篇来探析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然而,概念隐喻理论与中国民间文学语篇相结合的研究却极少,重视度也不够,甚是遗憾。苗族史诗《仰阿莎》的研究中相关期刊文献数量也不多,其中,语言学理论与《仰阿莎》文本结合应用的仅有两篇,杨冯磬[1]和文小丹[2]两学者通过口头语词程式理论分析《仰阿莎》中的语言艺术,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值得鉴赏。总之,隐喻理论应用于苗族史诗《仰阿莎》的研究实属首次尝试和实践。贵州苗族史诗《仰阿莎》在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族聚集区广泛传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后人对其收集和汉译中,以王安江[3]歌师为代表的《王安江版苗族古歌》为经典之作,他以乞讨为生,用大半个人生追寻苗族的古歌旋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被人们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守望者”。因此,研究以《王安江版苗族古歌》其中的章节《仰阿莎》为目标文本,采用Charteris-Black[4]提出的隐喻批评分析法,通过识别、理解和阐释三步骤来定量收集《仰阿莎》中的隐喻表达,总结主要的隐喻表达式并定性分析典型的隐喻表达案例,结合苗族先民的社会经验、生活体验及文化习俗,探究苗族先民语言背后的认知特点。

一、苗族史诗与《仰阿莎》

苗族史诗是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是苗族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体现了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朴素认知。“古诗多采用五言的表现形式,以轮回问答进行,语言通俗质朴”。[5]由于古歌和史诗具有共同的特点,加上约定俗成的缘故,人们通常把本属于史诗范畴的苗族文学巨著称为“古歌”。因此,我们所说的苗族古歌和苗族史诗实际上是同一部民间文学作品。“流传在苗族先民口头上的苗族古歌,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不是一个人所创作的作品。它是苗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6]作为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共有十二支歌,《仰阿莎》为其中之一,被称为“最美丽的歌”。“仰阿莎”是苗族先民心中的美神,在苗语中意为“水边的小姑娘,清水姑娘”,有美丽、纯净的含义。《仰阿莎》主要讲述了在水井中出生的美女仰阿莎勇敢追寻爱情的故事。漂亮、纯洁、善良,令众生倾倒的仰阿莎在乌云的诱骗下错嫁给了太阳。婚后,太阳不顾美丽的妻子,在外追逐名利离家六年不归。期间,孤独的仰阿莎被朴实勤劳的月亮感动,并互生爱慕,两人决定一起逃走。太阳闻讯着急赶来,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仰阿莎,并要求她回家,却被断然拒绝。最后,在理老的评理和调解下,月亮赔给太阳一半江山和三船金银,他们最终获得了自由,过上了幸福生活。长期以来,苗族社会奉行族权、男权及父权至上,所以,压抑屈辱感也伴随着苗族妇女的生活。但是,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希望,她们从来没有放弃。因此,在许多无望的追求和挣扎中,苗族史诗《仰阿莎》被赋予了更特殊的含义。诗中,仰阿莎为了爱情和自由,勇敢的追求与抗争就幻化为很多人的幸福生活,并且成为影响苗族女性价值取向的重要文化力量。[7]

二、理论依据

自亚里士多德时期以来,对于隐喻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语言修辞格方面的论述。直到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8]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问世,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对隐喻才转向思维性的研究,直到今天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莱考夫之前,也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现象,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把隐喻从传统修辞学中解放出来,提出思想中对事物形成隐喻观念先于语言隐喻的第一人”里查兹和“上承里查兹的隐喻观,下启莱考夫和约翰逊等人概念隐喻的关键人物”雷迪等。[9]总之,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更是思维层面的问题,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身体体验和文化经验使得两域间的映射形成,借助于这种映射,我们可以去理解抽象概念,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表达自己。因此,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如今,概念隐喻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文本和话语分析,通过外在的隐喻语言表达,结合身体体验和文化基础,追溯内在的思维性特征,从而探寻隐喻表达式背后的认知机制。

三、《仰阿莎》中隐喻的识别、分析及数据收集

在对《仰阿莎》中隐喻的识别之前,首先应注意的是隐喻所涵盖的范围。研究中所指的隐喻是广义上的,包含了隐喻与明喻。因为他们都触发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且莱考夫等人对隐喻概念的界定也比较宽泛,甚至把换喻、提喻、反语都当成了隐喻,束定芳也把隐喻划分为“隐性隐喻(隐喻)”和“显性隐喻(明喻)”来处理。[10]在汉语中是使用“比喻”的概念同时涵盖了隐喻和明喻。相比于隐喻,明喻更易辨别,有“像、如、比、似”等较明显的标记词。在理清隐喻的涵盖范围后,通读并理解《仰阿莎》全文。根据隐喻批评分析法三步曲,识别、理解和阐释步骤。首先,结合语境根据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语义冲突来识别比喻表达,进行定量地收集。其次,分析并理解各比喻表达中目标域和源域特点,归类出隐喻表达式。最后,结合贵州苗族先民的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生活习俗,定性地分析隐喻产生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

对《仰阿莎》中的比喻表达识别收集后得到表1的数据。史诗中,比喻表达总计265个,其中隐喻占75.47%,明喻占24.53%。故较明喻而言,隐喻表达更加普遍存在于史诗《仰阿莎》中。对各比喻表达目标域和源域主题进行分析并归类如表2,目标域中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主题分别占26.0%、58.5%,源域中人和生活环境主题分别占44.9%、41.9%。由此可知,在源域(具体)到目标域(抽象)的投射中,对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高度的拟人化或赋予人类的特质是史诗比喻表达中最主要的手法,即根据人类的经验去理解生活和自然。“苗族先民是以自然界为经线,以人为纬线编织神话古歌”。[11]因此,人类、自然环境(包括天地、日月、山川、自然生物等)、生活环境(包括人为建造环境、房屋、桥梁、家畜等)可视为隐喻表达中目标域和源域的主要主题,发生的映射也在此范围内被触发。根据这一突出特点及数量分布,目标域及源域的主题各自可分为四类,隐喻表达式为:仰阿莎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NIANGX EB SEIL IS NATURAL/LIVING ENVIRONMENT);自然环境是人(NATURAL ENVIRONMENT IS HUMAN);生活环境是人(LIVINGENVIRONMENTIS HUMAN);自然环境是生活环境(NATURALENVIRONMENT IS LIVING ENVIRONMENT)。以上隐喻表达式的具体事例在下文详细论述。此外,文中也列举了《仰阿莎》中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隐喻表达事例。

表1 《仰阿莎》中比喻表达数量统计

表2 比喻表达中目标域与源域主题分类及数量统计

四、比喻分析

1.仰阿莎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NIANGX EB SEIL IS NATURAL/LIVING ENVIRONMENT)

西方古希腊神话中有“美神”维纳斯(阿弗洛狄忒),诞生于海中的泡沫。在贵州黔东南苗族聚集区,也有一位“美神”,那就是出生于水井中的仰阿莎,作为史诗的女主角,她并非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物。苗族先民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认知体验,借助于隐喻的投射作用,美神的形象便得以具体。同时,我们也可以窥探苗族先民心中对美的标准:裙带如网绳,裙褶像菌纹,裙沿像瓦楞,两鬓像花线,额头像栀子,眉头像栎叶,眼睛像蓓蕾,像谷中春花,花开多鲜艳,嘴唇如银片。

以上诗句通过明喻,刻画了仰阿莎的着装和外貌。仰阿莎穿着一袭长裙,裙带长长如网绳,裙褶密密像菌纹,裙沿翘翘如屋檐边上的瓦楞,发如绣花线,肤色微黄的额头像栀子果一般的柔媚(苗族妇女爱用栀子果做染料,其色泽微黄淡雅,有些姑娘喜欢用它来轻抹额头皮)。“睫毛像栎针,眼角像初绽的蓓蕾,就像峡谷边上的春花,花艳透四周,唇美如银铸”。[12]生活环境中的网绳、瓦楞、花线、银片及自然环境中的菌纹、栀子、栎叶、蓓蕾、春花等被用于修饰仰阿莎的美貌。由此可知,并非浓妆艳抹,大自然与日常生活中简单素材的交织构成了苗族先民对美的朴素认知。这也形成了苗族妇女心中美的标准。其实美神仰阿莎源于生活,也源于自然,她并不陌生,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她的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美”的体现。[13]

2.自然环境是人(NATURAL ENVIRONMENT IS HUMAN)

自然环境中,动物、植物及风景都被苗族先民以人类自身的视角审视,因此他们获得了人类的特性,相关的隐喻表达也占据了本诗的大部分。

(1)蟹生有过错,砍头来赔罪,蟹吃缩颈子

河蟹是苗族人民最常见和熟悉的生物,且诗中仰阿莎是居住在螃蟹挖成的水井中,水井才生养了她,故本诗用了大量的诗节来描写螃蟹。根据苗族先民对螃蟹的观察认知,此诗句中螃蟹被喻为罪人。因为螃蟹的繁殖是小蟹孕育在母蟹胸腹内,小蟹吃母蟹内脏长大,吃完了母蟹的内脏后,各自分散出去,母蟹也因此死亡。这就是诗中苗族先民所认为的螃蟹出生有罪过的原因。本质恶劣,道德败坏的螃蟹,从小是娘生娘养,饿时把娘心肝都吃光,人们杀它来赔罪是应该的,所以螃蟹至今无头,横着爬行,走路慢腾腾。此诗句通过螃蟹的比喻用法警示世人要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

(2)来看蟹出嫁,蟹嫁谁陪送,哪个急切看,花鱼来陪送,虾子等着看,欢送蟹出嫁,来看蟹出嫁,嫁去哪里好,嫁到江河里,河里吃得好

(3)阿嫁哪陪送,哪个轰隆隆,阿嫁雷公送,雷声轰隆隆

在苗族传统习俗中,姑娘出嫁时,本村会有一群妇女陪送到男方村寨去,叫送嫁。以上两诗句中螃蟹被喻为出嫁女,花鱼被喻为陪送的人。其次,仰阿莎是清水姑娘,她出嫁雷公来陪送,即下大雨打雷时井里水涨漫溢的情形,也因下雨井里才有水。此句绝妙地体现了苗族先民对自然现象的入微观察。

(4)务波老人家,爬山爬岭走

务波为苗语音译,务即婆,老婆婆,务波就是波婆婆。此句波浪被喻成老婆婆,“爬山爬岭走”指水波的动态形象,攀爬着走的波婆婆,也就是流淌的水婆。故在山岭间流淌的溪水波被看作是老婆婆爬山爬岭的姿态,实在巧妙。

3.生活环境是人(LIVING ENVIRONMENT IS HUMAN)

在史诗《仰阿莎》中,生活环境也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如日常使用的工具,人为建筑等都可以变得鲜活起来。

(1)水瓢老人家,嘴巴大碗口,飘飘在水凼

水瓢是苗族先民生活中常见且重要的工具,由木头制成。通常,苗族先民是把水储存在水缸中,然后使用水瓢来舀水做饭等。水瓢不用时把它放进水缸里就会浮在水面上。于是这个场景被拟人化了,借助于人的映射,水瓢被喻为张着大嘴巴的人飘在水面上,着实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苗族先民丰富的想象力。

(2)剪刀心肠好,缝衣大桥穿,老桥真漂亮,粗与细交替,厚与薄相间,道道皆分明

此句剪刀,桥喻人。好心肠的剪刀做衣服给大桥穿,桥表面花纹与苗族传统的服饰被联系起来。通常,苗族地区的妇女是自己做衣服穿,典型的苗族服饰较多层。沿边现出来的衣服层次,有的地方重叠得密,就会又细又厚,重叠得稀的地方,就又粗又薄。故桥身的花纹让人联想到苗族衣服明显的层次感。

4.自然环境是生活环境(NATURALENVIRONMENT IS LIVING ENVIRONMENT)

对于自然环境中的素材,即使没有直接赋予人类的特质,人类生活的气息和环境也仍然被投射其中,使得大自然与生活环境融为一体。

(1)洪水向西来,翻波又涌浪,浪花大如瓦,波纹像椽枋

涨洪水是季节性的现象。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描述,生活在河边的苗族先民通过对洪水波浪的细微观察,与生活环境中居住房屋的瓦片、椽枋联想在一起,浪花朵朵大如瓦,波纹条条像盖屋的椽枋。瓦房是传统的苗族民居建筑,椽枋在瓦片下规则的排列,起着支撑和固定的作用。由于大小和形状的相似,故在认知中把洪水和瓦房对比,形成头脑中的映射。

(2)太阳家几巷,几条跑马道,几条街通头,太阳家九巷,九条跑马道,九条街通头

此句是对大自然中太阳的形象认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太阳赋予人类居住环境的特征,太阳光被喻为巷子、跑马道、街道。尤其是“九条街通头”把太阳光喻为许多可以通往太阳家(太阳中心)的街道,此处的数字“九”不指具体的数字,只是用于形容数量的多。实际上,太阳向四处散发着光芒。通过隐喻使抽象的太阳光更加生动地在我们脑海中显现。

5.其他

除了对自然和生活环境的比喻外,通过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认知投射,苗族先民也在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借助了比喻的方式。

(1)雇工价钱高,这处那处贵,像提锡五秤,提铁九斤重

此句描写了雇工做活的价格昂贵情况。通常,对于工价,苗族先民一般说重量,不说高低。比喻表达式为[价格是重量](PRICEISWEIGHT),为了描述价格的高低,通过直接的重量感受这一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价格,更具体地表述价格的昂贵。此处说工价要得太高了,折合五十斤重的锡,九斤重的生铁。

(2)上一步走过,上二步走过,来到水井边,我们赞水井

结合语境,此句中的“走”在文中指继续“唱”下去,隐喻表达式为[走是唱](WALKING IS SINGING)。通过“走”这一源域更加生动地表达目标域中歌唱的移动性、身临性,以切身体会来融入史诗的吟唱。苗族是歌舞之乡,诗歌海洋,诗歌大多以唱的方式呈现。这也突出体现了苗族先民对歌唱的热爱。所以,每逢节日仪式,他们会唱歌,甚至农作、谈恋爱时,也会唱歌。走路时闲得无趣唱歌也不足为怪了。这句的意思是让我们继续唱下去,来歌唱水井,因为水井是仰阿莎的出生地,诗节中唱水井这一段也很长。

五、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仰阿莎》中苗族先民的认知特点

借助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苗族史诗《仰阿莎》中隐喻表达的定量定性分析,发现苗族先民的认知是朴素性与丰富性的有机结合。首先,史诗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或多或少带上了人性的特点,即认识周围世界是以人的标准去度量,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环境入微的观察,积极互动和体验,寻找各自的相似性,使用比喻映射把人与周围的环境事物结合起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从而引发共鸣。同时,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初期的共同倾向,也就是对原始思维的理解。“苗族先民认识事物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发光体再投射到周围的事物对象去,致使他们把物看成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物”。[14]苗族先民生活的早期,他们为了生存,时常迁徙,但所居之地却又多是偏僻边远之处。因此生活环境封闭与发展滞后也使得他们形成了独特简朴的风俗习惯,苗族先民认知的朴素性从而得以体现。其次,尽管环境受限,但勤劳的苗族先民丰富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史诗中,他们创造了苗族的美神仰阿莎、太阳神、送嫁的鱼虾、雷公等。生活虽朴实,想象力却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留下了一笔丰富的宝藏。

综上所述,通过把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与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相结合,对苗族史诗《仰阿莎》中隐喻表达分析后可知:隐喻在史诗的语言内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苗族先民通过隐喻的映射作用使得人类世界和自然环境和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对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高度的拟人化或赋予人类的特质是史诗比喻表达中最主要的手法,即根据人类的经验去理解生活和自然。同时,他们对人类世界和大自然朴素的认知,其丰富的想象力也得以体现。总之,在苗族地区流唱千年的美神歌《仰阿莎》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史上一个颗璀璨的明珠。苗族先民共同的智慧结晶和沉淀还需要我们去继续挖掘。

[1]杨冯磬.苗族叙事诗《仰婀莎》的口头叙事探析[J].语言与文学,2011,(7):67-69.

[2]文小丹.《仰阿莎》的语词程式分析[J].才智,2013,(34):256-257.

[3]王安江.王安江版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

[4]Charteris-Black,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34.

[5]阮居平.贵州民间长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6]罗义群.苗族民间诗歌[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

[7]余勇.最美丽的歌——解读苗族长篇叙事诗《仰阿莎》[J].时代文学,2008,(7):11.

[8]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

[11]徐晓光.古歌——黔东南苗族习惯法的一种口头传承形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4-129.

[12]王安江.民间文学资料-第六十二集:仰阿莎[M].贵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1984.

[13]李子芯.论生态美学对传统审美方式的超越[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77-80.

[14]张晓.从苗族古歌看其原始思维[J].贵州民族研究,1987,(3):152-156.

猜你喜欢
古歌先民史诗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苗族古歌《仰阿莎》
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探讨
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