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春
礼乐户①形成于元代。元朝立国之初,礼乐户的分布范围比较有限。在制度、功能层面的共同作用下,元、明、清时期礼乐户的分布范围逐渐拓展。礼乐户的编制出现于路、府、州、县等不同的地方行政级别,其分布范围远达边疆地区,其影响渗入原住民聚居区。
就制度层面而言,封建国家为中央朝廷太常雅乐的执事者专立户口编制,同时以社会身份的“良”“贱”区别为标准,把乐人群体的分立原则自中央向各地推行,于地方一级亦设有礼乐户。就功能层面而言,封建国家以礼乐户承载重大吉礼仪式的太常雅乐,以求达到祈福禳灾、敦睦教化、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的目的,进而借助神权维护治权。基于上述功能需求,自中央到各地官府,相关吉礼祭祀活动必须定期举行。由是,礼乐户的编制不仅存在于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心,还分布于统治中心以外。
在元仁宗延祐五年之前,元代礼乐户的编制存在于京城以及东平、真定等少数地区。
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命各路府宣圣庙置雅乐,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②。在今天看来,延祐五年的诏命推动了礼乐户分布范围的拓展。以此为转折点,历明、清两代,礼乐户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元代法典《元典章》对此事的记载更为详细:
延祐五年……送据礼部呈:议得:释奠大成之乐,合准御史台所拟,许令路府于赡学钱粮内置备,选择习古乐师教肆生徒,以供春秋祭祀相应。具呈照详。都省咨请依上施行。③
这里明确了以下几点:地方一级礼乐户来源于当地儒学学生;各地礼乐户的教习工作应“选择习古乐师教肆生徒”;强调地方一级礼乐户的基本职能是以“释奠大成之乐”服务于当地的文庙释奠吉礼;为履行该职能,由地方官府负责置备乐器冠服、保证日常所需,其一切开支俱从“赡学钱粮内”支取。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可知,自元仁宗延祐五年诏命发布之后,在京城以外的各地方,元代礼乐户的分布范围明显扩大,置备太常雅乐者明显增多。随着礼乐户群体出现于一个又一个地区,在当地官府的统筹下,地方官学成为地方一级礼乐户的兼职管理部门。曲阜孔府甚至获准建立了专职管理层——元仁宗延祐七年,“是年为圣庙设司乐一员”。④
自元仁宗延祐五年以来,元代地方一级礼乐户的建置区域涉及大江南北。在京城太常礼乐户之外,各地礼乐户的建置级别包括路、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行政单位,其中,“路”一级礼乐户的建置最为多见。
以“延祐五年改作雅乐”作为转折点,中书省真定路(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的祭孔雅乐表演群体大为扩充⑤。作为元代地方路、府、州、县行政单位的最高一级,真定路于路学有礼乐户的设置。
元顺帝至元年间,中书省彰德路(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市)在新任地方官的直接过问下,取出在府库中封存十五年之久的“八音之器”,延请前太常礼乐户、邑人郭思孝担任教师,“选儒生之秀者从而阅习焉”。此事为太常礼乐户郭维祯之子、国子祭酒郭思恭所记,兹节选《元郭思恭彰德府学习雅乐记》一文如下:
至元戊寅⑥夏六月,定兴杜公以总管来莅兹郡。……学正燕九万、学录许中行合辞对曰:前总管马合谟以祀庙未有雅乐,奉楮币一百有三十于江浙造八音之器,其制六十有四。既至,未用而公迁秩,今十有五年矣。……公访之缙绅耆儒,求通达律吕者。适前太常礼仪院协律郎安阳郭思孝归乡里,延致以礼,典正音节,选儒生之秀者从而阅习焉。调成,协律公请一试,监郡公等皆曰可矣。乃以己卯春二月丁酉,奉祀先圣先师,金石在县,丝竹成列,礼行乐举,间奏迭作,铿鍧清亮,既翕而绎,升降拜起,维序以和,远近观听,欢欣慕向。⑦
元仁宗延祐五年的诏命发布之后,在完善地方太常雅乐建设、组织礼乐户训练的问题上,原属南宋的江南地积极响应,该区域内礼乐户的建置涉及路、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行政单位。⑧其“路”一级如江浙行省建德路(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市)。据《建德路学新制乐器记》,建德路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备齐雅乐乐器,延请工师教习路学的“弟子员”。
元统元年其岁癸酉,浚义王公昱自汲郡易节而来。明年春,躬执祀事于廷,……于是教授潘子阳进复于公:昔前任人尝范金伐石为钟、磬各十有六,藏之尊爵之府,而丝管陶革诸器色犹缺。今当辑费求之杭市,并致工师选弟子员肄其考击弦歌之节,惟奔走率职子阳事也,而敢以累公。公曰:诺。不逾时,舟来得琴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各一,瑟一,籥、篪、笛、箫各一,巢笙、和笙各二,埙一,搏拊、柷、敔各一,而若钟磬之编簨虡、崇牙流苏杂饰与柷敔之椎籈咸具。率师弟子朝夕肄习,及秋艺成。会上丁释奠出而荐之,音节允谐,仪文毕举,官师在位,诸生缀行莫不竦耳。⑨
“府”级同样以江浙行省建德路为例,其属下的松江府(治所在今上海市)于元仁宗延祐年间置备雅乐。元顺帝至正三年,松江府学“作释奠礼器、雅乐,征乐师以教生徒”。⑩
“州”级礼乐户的设置如江浙行省嘉兴路海盐州(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市)。自元顺帝至元初年起,海盐州以本州儒学学生承应州学祭孔雅乐。为此,元人黄溍撰有《海盐州新作大成乐记》:“至元元年夏四月,陈侯某来知是州,首务兴举学政。……问其春秋之事,则有牲币而无乐。侯为之惕然,与僚佐诸儒共图之。……集诸生三十有二,教之肄习,而以明年春二月上丁合奏焉,在列者无不欣豫。”⑪再如江浙行省平江路嘉定州(治所在今上海市),该州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选拔“子弟少俊”⑫,演习祭孔雅乐。
“县”级礼乐户的设置如江浙行省集庆路句容县(治所在今江苏句容市)。在嘉定州选拔“子弟少俊”之前,集庆路句容县已经于元顺帝至元初年“遴选隽雅子弟”,形成了本县的礼乐户队伍。⑬
乐舞生是明代的礼乐户。对乐舞生的称呼还有乐生、舞生、执事生、佾生等。明王朝延续了前代以地方官学兼管礼乐户的做法,通过下发诏令、颁布礼制仪注、颁发各府祭孔雅乐乐器、钦定各地亲王府乐舞生数额等措施,推动各地王府和地方官府太常雅乐活动的开展。明代乐舞生的设置区域远及边疆其分布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新变化。
明代乐舞生的分布特点异于前代者,突出表现为王府乐舞生的设置。当然,在全国大大小小各处王府之府,只有享受亲王用乐待遇者方可拥有隶属本府管辖的乐舞生,故从王府的建置情况可知王府乐舞生的分布状况。⑭
明王朝不仅钦定各地王府的乐舞生数额,还通过钦颁礼乐器物等方式规范各王府的太常雅乐活动,凡亲王之府,所需一切“乐舞生、乐工人等衣服、冠袍、乐器、祭器、祭服,俱工部预行制造”⑮。王府雅乐遵循定制,与国家规范保持一致。洪武九年一月,定王府宗庙、社稷等雅乐之制:“乐生三十六人,钟磬各一,瑟二,琴八,埙篪箫笛各二,笙四,柷、敔各一,搏拊二,歌工八,舞生七十二。文舞三十六人,各执羽龠;武舞如文舞之数,各执干戚;中各以二人为引舞。制曰可。”⑯
明代亲王府有二十余处,由于王府府址迁移、新增封国甚至封国被取消等原因,亲王府的分布情况在明代的不同时期会略有变更。下表参考自万历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卤纂辑的《皇明制书》⑰,从中可了解到当时享有亲王用乐待遇之各王府的大致分布情况。
?
从前文可知,元代地方一级礼乐户的开支俱从“赡学钱粮内”支取,即:从礼乐器物的置备到日常的组织、培训,一应费用俱由地方官府负责筹措。经过元末战争的洗礼,地方一级太常雅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各地原有的礼乐户组织亦受到冲击。明洪武年间,为推动地方一级礼乐户的设置和地方吉礼雅乐活动的举行,加大了中央财政投入。洪武二十六年,将新制礼乐器物颁赐天下府学。不过,钦颁器用只下发到府一级,至于各地州、县学,则不在颁赐名单之列。⑲
六月辛巳,命礼部制大成乐器,以颁天下儒学。二十六年正月,大成乐器成。命颁给天下各府学,其州、县学如式修制。⑳
以山东青州府为例,洪武年间,钦颁祭(礼)器、乐器于青州府学文庙,从颁赐礼乐器物的庞大数量,可见明王朝的财政支持力度:
祭器凡五百八十七件……颁降乐器凡二百二十七件……凡祭必大合乐,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钟十有六,磬如之,埙二,篪如之,箫四,凤箫如之,笙六,笛四,搏拊鼓二,应鼓一,其乐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旌二,籥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八人。㉑
明王朝一方面为府学一级提供保障,同时又令各州、县如欲创置、完善本地雅乐者,皆比照就近府学,所用器物“如式修制”。从而在制度层面对各地方官府举行的太常雅乐(祭孔雅乐)活动加以规范。有明一代,乐舞生的分布范围已经远达南、北边疆地区。例如:
(景泰)五年二月,广西思恩府军民府以新建庙学请造祭祀乐器,从之。
(弘治)十五年正月给大同文庙乐器
大同巡抚李敏奏:今天下学校俱有乐以侑祭孔子。大同虽边方,实总镇之所,而孔庙春秋侑祭之乐独缺。乞照例颁降,或容臣制造,令本学生演习奏用。庶边方之远,得以观圣化之美,甲胄之士亦得习礼让之风。疏入,诏亟令所司制造乐器,俾本学生习用之。㉒
福建兴化府(今福建莆田)明隆庆六年(1572年)文庙编钟㉓
清代乐舞生是元代礼乐户、明代乐舞生的后继者。与前代相比,清代乐舞生的分布范围不仅扩展到西南边陲、东南沿海,甚至直接从边疆少数民族族群中选拔适龄者充任。
经过明末清初多次兵燹的破坏,清代地方一级乐舞生的分布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例如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鹤庆府,在战乱打击下,明代一度于鹤庆府建置完备的“经籍、祭器、雅乐散失无存”。直到平定三藩数年之后,云南鹤庆府的乐舞生群体和太常雅乐方得到恢复——“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府卢崇义新设乐舞生并乐器”。㉔
为确保乐舞生在各地的设置,清朝以明确的诏令规定自中央到各地的乐舞生数量及其应得待遇。为保证各地遵照钦定礼乐版本行事,以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钦定版本为标志,清朝数次钦颁祭孔雅乐于各直省。至咸丰年间,又把祭祀关帝、文昌两项吉礼纳入各地乐舞生职能范围之内,并颁降祭祀关帝、文昌雅乐于各地。㉕颁发各地者不仅有钦定乐章、舞容,清王朝还对各地吉礼仪式所需器物的置备加以规范。
雍正三年奏准,将文庙祭器乐器式样,刊刻颁行直隶各省,画一制造……
乾隆元年议准……并通行直省,凡文庙祭器、乐器有未制备者,均动项成造,仍于完竣时,报部覆销。㉖
总清一代,乐舞生的设置出现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区,其分布在府一级较为普遍,在州、县一级得到不断拓展。就各省省会级别而言,乐舞生的设置当然要得到保证,如遇战乱影响或受过训练的前一批乐舞生离开官学,还需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如雍正四年江西南昌府已经拥有乐舞生的编制,遭到清中叶战乱破坏后,该编制于同治年间再度得以恢复。
雍正四年巡抚裴率度复修,按部颁图籍制礼乐器,教习礼乐歌舞生百五十人,有记。……同治七年,巡抚刘坤一修制礼乐器,教习礼乐歌舞生,并筹经费襄祀事。㉗
……岁戊辰六月,遂简僚属之娴礼乐者董正其事。……於绵蕝授博士弟子员以乐章谱,选聪俊子弟习佾舞,肆业三旬,有条不紊。於是仲秋上丁先一日,中丞率属往观……㉘
再如广东省会广州府,乾隆二年该府已经有“广州府学典乐(生)”的设置。至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该府在修整添制祭孔雅乐器物后,又选“乐舞生按照演习”。㉙
清代乐舞生的分布范围远达西南边陲、西北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和东南沿海。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设有乐舞生的编制。如康熙三十七年,云南蒙化府编有乐生(计歌生在内)44人、舞生48人㉚。乾隆十一年,云南大理府编有乐生43人、舞生48人㉛。在云南临安府的治所建水州,历经康、雍两朝地方官府的建设,乐舞生与整套雅乐乐器建置完备㉜。同样位于西南边陲的四川省,乐舞生的编制已出现在县一级。如同治十三年,四川成都府德阳县的乐舞生选自本地童生:“舞生(额设三十六名加四名补缺)、歌童(八名)俱于本处童生中选择教习,岁给优免。”㉝
在西北地区,乾隆六十年,准陕甘总督勒保所奏,为西宁府属下新设的贵德厅“专立学校”,并且“照循化厅之例,建立文庙,制备祭乐舞器”,组织乐舞生演习祭孔雅乐。㉞
在东南沿海大陆一侧,乐舞生的建置已经下延至县级行政单位。如道光十九年,福建邵武府光泽县在县令盛翼卿的主持下,选拔“佾生”,按国家定制“督造器服”。
邑侯盛翼卿先生志兴教化,……孝廉裘绍箕稽图督造器服,博选佾生习吹及舞如制。㉟
在东南沿海的海峡对岸,不仅于福建台湾府学编列有乐舞生,在宝岛台湾的府属县、厅亦出现了乐舞生的建置。㊱台岛之上,府一级的乐舞生设立稍早。至于福建台湾府各属县的乐舞生群体,多设立自乾隆年间以后。如福建台湾府彰化县的乐舞生设立于嘉庆十六年:
十六年,知县杨桂森……制礼乐器、招佾生,教之歌舞之节。自是春秋丁祭,礼乐盖彬彬焉。㊲
再如台湾府淡水厅,其乐舞生和整套祭孔雅乐乐器于同治年间方建置完备:
淡学开辟未久,礼乐器本尚缺然,同治五年……以潘春荫颇娴琴瑟音乐,谕令教导乐舞各生,遂使海外泮宫,媲隆上国,亦益事也。㊳
值得一提的是,自清乾隆年间以来,宝岛台湾已经有番社乐舞生的存在。台湾地方官府通过招纳原住民青年加入乐舞生群体,促进了封建国家礼乐教化在边疆少数族群的浸润,推动了台岛番社的移风易俗进程。
……数十年来,列宪廉察番困,凡诸苦役陋规,悉为禁革。涵濡既久,教以汉人制度。有能读四子书、习一经者,复其身给乐舞生衣巾,以鼓励之。㊴
①“礼乐户”是指萌发于北宋,雏形具于金,成型于元,在明清时期得到继承延续,至清亡以后解体的一个出身于“非贱民”阶层,专门承应祭坛之上的太常雅乐,与乐户在社会身份、社会对待、行使职能等方面有明显区别的群体。该群体在元代称“礼乐户”,明清时期称“乐舞生”。参见张咏春《由“太常礼乐人”到“礼乐户”——金元之交“礼乐户”的形成》,《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4期。张咏春《“非贱民”身份的元代礼乐户》,《音乐研究》2009年第2期。张咏春《明代的太常乐舞生》,《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2期。
②[明]宋濂《元史》卷68,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99页。
③[元]佚名《元典章·新集·礼部》,影印沈刻本,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916页。
④[清]杜诏《山东通志》卷11之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6页。
⑤“镇阳郡学礼乐生……延祐五年改作雅乐,增置四十有五人。”参见崔伟丽等《正定发现的欧阳玄撰文碑》,《文物春秋》2006年第4期。马春香《〈真定路学乐户记〉补释》,《文物春秋》2007年第6期。齐易《元代〈真定路乐户记〉碑研究》,《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
⑥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或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经辨析,应为元顺帝至元四年。
⑦[清]孙灏、顾栋高《河南通志》卷4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1页。
⑧元代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礼乐户建置的发展与北宋后期颁降登歌大乐于各路、州、军,以及南宋朝廷鼓励地方一级的祭孔雅乐建设不无关系。参见[元]脱脱《宋史》卷 129,130,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⑨[元]柳贯《待制集》卷1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4页。
⑩[清]孙星衍、莫晋《嘉庆松江府志》卷30,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1818年)。“延祐中,知府汪从善始备大成之乐。”
⑪ [清]沈翼机《浙江通志》卷2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0页。
⑫[清]杨震福《嘉定县志》卷9,清光绪七年刻本(1881年)。“选子弟少俊三十六人教习大成雅乐,乐器服饰焕然一新。”
⑬[清]曹袭先《句容县志》卷6,据光绪二十六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19—620 页。“至于钟、磬、笙、箫、琴、瑟、埙、篪、柷、敔、簨簴之具,一务精致以图永远而不靳于资。乐生二十五员,遴选隽雅子弟为之。与群庠其典,礼乐淑习浃月,秋丁告成”。
⑭[明]李贤《明一统志》,明嘉靖三十八年刻本(1559年)。转引自项阳:《关注明代王府音乐文化》,《音乐研究》2008年第2期,第40—52页。《明一统志》所提供者是天顺年间的统计结果。“据《明一统志》的相关记载,有明一代,全国范围有王府三百余处。依当下行政区划来看,设有王府的省份和府衙所在地分别为山西(太原、平阳、大同、潞安、汾州、泽州)、山东(济南、兖州、青州)、河南(开封、彰德、怀庆、河南、南阳)、陕西(平凉、西安)、甘肃(临洮)、宁夏(宁夏卫)、江西(南昌、饶州)、福建(建昌)、湖北(武昌、襄阳、黄州、荆州)、湖南(岳州、长沙、宝庆、常德、永州)、四川(成都)、广西(桂林)等共计12省32府(卫)。可以看到,王府分布的范围相当广,星布在华夏大地上,织成了一张硕大的网。”
⑮[明]朱勤美《王国典礼》卷4,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周府刻天启增修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77页。
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103,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微卷影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734页。
⑰ [明]张卤《皇明制书》卷 17-19,影印明万历七年张卤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7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⑱靖江王属于郡王级别,但是官属按亲王制给,享有亲王用乐待遇,故有乐舞生的编制。
⑲《皇明制书》卷20,第759—760页。“乐器舞干,各府学俱有。洪武年间颁降器用,州县学无。”
⑳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 21,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 347 页。
㉑[明]冯惟讷《青州府志》卷10,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刻本。
㉒[清]嵇璜、曹仁虎《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66页。
㉓王子初总主编,郑国珍、王清雷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Ⅱ·福建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㉔[清]邹启孟《鹤庆府志》卷15,影印康熙五十三年本,故宫博物院《故宫珍本丛刊·史部·云南府州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㉕张咏春《中国礼乐户研究的几个问题》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㉖[清]童璜《钦定学政全书》卷3,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本。
㉗[清]曾作舟、杜防《南昌府志》卷16,南昌县学文昌祠藏版,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㉘[清]吴祖昌《文庙上丁礼乐备考》,清同治九年(1870年)刻本。
㉙《清实录·高宗实录》卷651,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第298页。“广东布政使史奕昂奏:……又文庙祭器、乐器阙略,逐加修整添制,并选乐舞生按照演习。得旨:好。具见留心。”
㉚ [清]蒋旭《蒙化府志》卷 2,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刻本。
㉛[清]黄元治《大理府志》卷11,清乾隆十一年刻本。
㉜[清]赵节《续修建水州志》卷6,清雍正九年刻本。
㉝ [清]刘宸枫、田正训《德阳县志》卷 16,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镌本衙藏版。
㉞《钦定学政全书》卷3。
㉟[清]盛翼卿《修复春秋释奠仪制录》,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㊱张咏春《宝岛台湾的“乐局”与文庙释奠礼乐》,《人民音乐》2008年第10期。
㊲[清]周玺《彰化县志》卷4,据道光十六年刊本影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㊳[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5,中国地方志集成台湾府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㊴[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12,据乾隆十七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台湾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