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景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引入可视化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诉求,有较为广阔的运用空间。同时,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训练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契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思维可视化是通过教学过程、教法运用和教学训练直观化实现的,从不同角度切入教学,可以快速进入可视化教学节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思维可视化;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06005501
将可视化技术运用于品德与社会课堂,可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观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目标进行可视化设计,为学生勾画清晰的思维导图;在教法引导展开可视化设计,理清课堂探究思维路线;在训练设计时体现可视化,提升学生训练品质,形成立体性认知体系。思维可视化不是单纯的教具运用,而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
一、教学目标可视化,勾画清晰思维导图
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集中体现教学基本方向,是对学生价值观、知识能力进行培养的基本规范要求。为清晰展示教学目标,教师不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并利用直观导图,为学生展示三维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思维导图设计时,教师要有统筹意识,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列出基本提纲,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为学生思维启动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我成长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父母养育之恩,感受亲情的可贵;养成提前做计划的生活习惯;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再展示课堂操作程序导图:参观“爱心小屋”——幸福回忆——夸夸父母——给父母的悄悄话。教师先让学生知道学习重点是感恩父母,然后根据导图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课堂操作程序,而且给他们规划了学习路线。思维可视化是一种教学意识,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设计的直观教学方案,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教法引导可视化,理清探究思维路线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了教法运用的重要性。在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时,教师要有直观教学意识,对探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展示,对探究路线进行可视化处理,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思维启动力量。如情境再现、制作展示、实际观察、信息展示、信息收集等,都具有較强的可视化特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思维探究程序之中。小学生大多有主观探索欲望,可视化教学设计往往具有重要的激发动力,学生主动探究热情一旦被激活,其学习自然进入佳境。
例如,在教学《熟悉的学校》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先对校园进行细致观察,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以口述的方式,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校园平面图展示到大屏幕上,学生依照图示展开介绍。有学生这样介绍:“走进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教学楼,接着一条笔直的林荫道直通教学楼。教学楼的右面是操场,塑胶跑道格外醒目,足球场地绿草茵茵……在教学楼的左面是办公楼,办公楼的后面是学校花园,这是校园最美丽的地方……”学生根据图示讲解,思维清晰、有条理。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思维,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教学效率。
三、设计训练可视化,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在设计训练可视化时,教师要注意提升训练题目的趣味性,确保能顺利触动学生的情感,形成重要的学习契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案例、操作过程、数据信息,或发动学生演绎情境、讲述经历、参与游戏等,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情感体验。课堂训练充满活力,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才会高涨,训练效果自然也会更为显著。
例如,教学《我能为大家做什么》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介绍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同时给出训练设计:“小学生能够为大家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哪些?小组讨论一下,列出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很快就给出不少选项内容:“我可以帮助老人过马路。”“公交车上,我可以给老弱残疾人让座。”“我们可以去敬老院帮助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帮助父母干家务。”“我们在公共场合不喧哗、不乱扔垃圾,这也是帮助他人的行为。”“我们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这是爱心行动。”……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图片信息,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集体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教师再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积极评价,学生的道德意识被启发,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体现出更多活力,对教学环节进行可视化处理,可以给学生带来诸多思想触动。小学生直观学习思维比较发达,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视化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途径,以获取最大学习效益。
(特约编辑木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