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梅
《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编排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理文。说理文语言简洁、凝练,层次清楚,思路明晰,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的极好材料。这几篇说理文的行文邏辑和表达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结构上看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生如何学好说理文,教师怎样从“语用”的视角抓住说理文的共性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这一类文体的策略,同时又能突显每篇文章各自的特点,进行内容的选择与策略的建构,体现学段教学的梯度,把说理文的“理”说清楚,笔者以仲老师所上的《谈礼貌》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整体把握文本,理清说理思路
说理文的中心观点是灵魂,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见解主张。读说理文,首先要让孩子弄明白中心观点,文章说的是什么理。这便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在揭示课题、教学生字词之后,仲老师是这样引导孩子进一步熟悉说理文的特点,帮助孩子梳理课文脉络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说勤奋》和《滴水穿石的启示》两篇说理文,我们一般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作者的观点?
生: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师:《谈礼貌》这篇课文的主要思路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概括起来讲就是先立论,接着论证,最后结论。
请大家默读全文,并分别找出这三个方面的句子或片段。
生:作者用一句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引出了自己的观点。
师:你用的“引出”一词非常准确,借用名言警句是说理文提出观点时常用的方法。
师:开篇用古训立论,接着用三个事例进行具体的论证。
论证部分举了哪三个事例?分别给它们取个小标题。
师:作者是怎么把“理”说清楚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概括课文内容。
用“问路”的事例告诉我们“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
用踩裙子的事例告诉我们……
用刮脸的事例告诉我们……
最后得出结论: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这样教学,帮助学生复习、归纳了阅读这一类文本的基本方法,同时简洁、清晰地梳理了课文脉络,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比较阅读事例,感悟说理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指出:“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说理文在表达上具有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的特点。如果说中心观点是说理文的灵魂,那么论证时作者借用的事例则是文章的血肉。读懂了事例,应该进一步厘清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充分感受说理文的逻辑力量。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用比较的眼光与文本对话,学生就能挖掘到文本潜在的信息。
【活动一】
(出示活动要求:1.读一读:默读课文2—4自然段;2.想一想:这三段的共同点;3.议一议: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何选择这三个事例?如何说理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这三个自然段都是用叙事加说理的形式进行论证的,从而进一步明晰了课文的结构)
(课件出示)
1.问路的事例
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踩裙子的事例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说理性的文章只说道理或者只讲故事都是不行的。只有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让人明白道理,这样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师:你们真会观察。原来说理文中的叙事和说理之间是有联系的。
你还发现作者是怎么把叙事和说理两部分巧妙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中用“这正如、可见、正所谓”这样的词把事例和道理连接起来了。
师:这样叙事加说理的表达形式,我们叫它“夹叙夹议”。
【活动二】
(出示活动要求:浏览课文2—4自然段,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我发现了第一个事例中,岳飞是正面人物,牛皋是反面人物。
师:作者巧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说明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
生:我补充,事例中有周总理这样的“大人物”,也有女青年和小学生这样的普通人。
师:这是事例中人物身份的不同。
生:事情发生的情境也不同。“问路”是有求别人的,“踩裙子”是误伤别人后的道歉,“刮脸”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师:这篇课文所选的事例可以调整前后的顺序吗?
生:不可以,事例基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选取的。
师:这篇课文为什么不选择外国人的事例呢?
生:课文开头立论时作者就说明了“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不选择外国人的事例。
师:说理文中的举例是要为立论和观点服务的。作者选取了典型的事例,有序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地把道理讲得精练、通透。
这些事例对于学生而言浅显易懂,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读懂这些事例,但不必纠缠于事例的情感渲染、生动描述等。因为说理文的事例都是为论证服务的,那样就会混淆了文体特色,淡化了说理文的逻辑力量。
在教学“举例论证”这一板块时,仲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事例的异同,有岳飞的正面例子,也有牛皋的反面事例;既有周总理这样的“大人物”,也有公交车上的女青年和小学生这样的普通人。列举这样的事例,通过正反论证,充分说明了“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的道理。这样的比较,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精妙,而且同中求异,发现了作者说理的方法。
三、活用课文结构,培养说理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的要求。这就提醒我们在引导学生理清了说理文的脉络、明白了叙事和说理之间的联系后,还要活用文本的结构,实行有效的迁移,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平台,培养学生说理的能力,为写说理文奠定基础。仲老师这样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一】
(课前布置孩子收集有关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师:孩子们,我们在课前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诚信的故事,咱们来交流交流,要交代清楚人物,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事情。
生:我和大家讲讲《曾子杀猪》的故事……
生:我跟大家交流关于宋庆龄的故事……
师:刚才同学们举的都是正面的例子,当然我们也可以引用反例,或许会更有辩证性,更有说服力。
(学生交流)
师:刚才两名同学讲的都是个人诚信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关于企业和国家的诚信故事。
(学生继续交流)
师:你还收集到哪些有关诚信的名言?
(学生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如果让你以诚信为主题,列举一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你会举什么例子,怎么说理呢?课后自己试着写一写。
在说理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说理文的特点,抓住“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在“字词句段”的感悟中学说理之“文”,明语文之“理”,悟表达之“法”,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并能恰当地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实现从课文到学生自身语言积累的有效迁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明道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