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阶段,其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来划分,研究生可以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旨在面向特定的职业背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行业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涉及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因博士专业学位设置范围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代表性较低,因此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本文研究选取的主要对象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在国内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而国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招生,发展历史较短,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培养模式,但因其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更集中于培养实践型高技能人才,所以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增加,已发展成一种可与学术型研究生并驾齐驱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表1:2011-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从表1数据可知,近几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每年呈增长趋势,6年累计增长23%,招生类型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学术型硕士生每年招生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6年累计减少招生比例14%;专业学位硕士生每年招生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招生人数累计增加1倍,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学术型硕士生占比约52.5%,专业学位硕士生占比约47.5%。由数据分析可得,近几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幅明显,特别近两年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几乎与学术型硕士生持平,这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专业型高层次实践人才迫切需求的现实状况,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的需要,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2]。2013年,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校企联盟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校与企业资源及其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校企双方对学生实施同步教育,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克服高校在培养专业型人才方面与社会、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3]。校企联盟是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合作形式的深入化形式,加强了政府、高校、企业三者间的耦合关系,是对专业学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协同教育机制,具有切实的可行性与多方互利性,使得高校师生、企业团队等多方参与主体受益,有利于从根本上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缩小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需求间的差距。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职责,企业作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方,是检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主体,作为实践能力培养方和需求方的两大主体,搭建联盟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互享,对提高专业型人才实践能力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
校企联盟的建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第一,可以满足两大主体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工作中所的实践能力,而企业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便具备相应的工作实践能力,以便在入职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通过校企联盟,可在双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培养下,较早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达到双方主体的目标要求。第二,降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本。校企联盟可将高校科研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联合于同一平台中,校企双方可共享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加深双方的依存关系,实现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双管齐下,在两大参与主体、同一培养平台的作用下,快速高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培养成本。第三,校企双方交流合作机会增多,有利于主体双方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在校企联盟平台下,校企双方联系更加密切,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的行业经验,调整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及内容,灵活教学机制,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企业可以借助高校成熟的科研知识储备,改善企业工作氛围,使企业在目标及战略制定上更加科学。第四,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校企双方竞争实力。高校与企业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组织,人才实力的增强是其竞争力提高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校企联盟平台的搭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及企业人才工作实力的提升均起到积极作用,将大大促进双方竞争实力的提升。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站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校企联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分别为273篇和434篇,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从图1中可看出,“校企联盟”在学术界的研究是从1984年开始出现的,章学新从人口学的角度进行了基于知识转移的校企联盟模型研究。中间经历了近20年的空白期,直至2011年达到研究高峰,“校企联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结合研究的论文至今共有122篇。这也反映了“校企联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是高层次实践型人才的良好培养平台。
图1 校企联盟背景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30年来学术研究走势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出现了与“校企联盟背景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研究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图2是高相关的研究点及其研究走势。
图2 校企联盟背景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研究点
结合图2分析可见,近几年对“校企联盟”研究的热度越来越高,相关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多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两大方面;此外,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也逐渐发展为一大研究热点;再者从文献分析可见,“校企联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文献出现上升趋势,但研究多从某一特定学科着手,结合具体高校的培养方式进行案例研究,重实践效果而轻理论研究,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结果明显缺少。因此,本文将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着重分析校企联盟背景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校企联盟模式来源于最早形式的校企合作,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深度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发展至20世纪中叶,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间开始盛行这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培养模式(企业与高校两方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位于中间,但校企双方间的联系缺乏)、美国的“合作教育”(最具代表性的为“硅谷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4]。
无论是最初的校企合作,还是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校企联盟模式,其初衷均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校企联盟新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四方面主要内容。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性为职业性和应用性,其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除需培养其掌握基本理论与学术科研能力外,更要注重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5]。校企联盟平台的搭建,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机遇,需首先确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培养理念。确立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新型培养理念应以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高校成熟的培养理念为依据,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确定,将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的企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育目标与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实现校内所学与行业所需的“无缝”对接。新型培养理念既是对高校已有培养理念的创新,又为企业的需求寻找到了合适的表达平台,契合了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业技能和竞争力,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上,国内目前主要的课程结构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对比国外校企联盟模式下课程体系设置的经验发现,国外多采取多种授课项目,兼顾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因此国内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应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以旅游管理硕士(MT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国内MTA教育应借鉴国际上各高校优秀的教育经验,并结合国内旅游产业环境的实际情况,将MTA课程体系分为五部分:MTA核心课、MTA必修课、MTA选修课、MTA模块课和公共基础课[6]。在对MTA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中,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加入文学艺术、领导科学与艺术、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前沿理论等实用性强、内涵深厚、时效性高、学生关注度显著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与实践能力,又丰富了课程体系,创新了培养方案。
此外,在专业方向培养上,不同区域的学校可结合自身办学资源的特色,对MTA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这既利于培养出符合旅游行业实践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多样化的旅游职业型人才,又能形成我国MTA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
校企联盟的建立,为校企双方全方面、深度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双方在科研资源、人才培养、行业信息、技术技能等多方面的互换与融合,高校融入企业生产一线与科研研发环节,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战略保障,企业内的管理层、专业人员和技术骨干进入高校,将实践项目融入教学,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线经验和市场需求动态。因此,在校企联盟平台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强化校企双方主体的深度融合,创新导师团队,采取行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同行的双负责制。
各高校应积极引荐行(企)业中的专业管理者、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业导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种类的实践机会,如直接在企业开办移动课堂,另一方面行业导师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有对行业最新动态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行业导师的指导可以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机会在游学、参与行业咨询服务、企业生产一线实习等实践过程中,提前熟悉行业发展动态,形成准确的思考方式和判断能力,为日后工作提前积累经验。
此外,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到校企双方教学的始终,从学生进入学校起就开始注重培养他们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各种实践工作技能,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内,相应开展不同的培训和实践活动,体系化培养学生全面的实践能力。
实践基地作为高校与企业高度耦合的系统,是实现校企联盟全方位高质量合作的关键[7]。实践基地的建立是校企联盟平台有效实施的保障性途径,是达到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多方主体利益最大化,实现“共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实践基地的搭建与落实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高校作为主导方,搭建平台,企业作为参与方,将企业的项目、技术引入基地中,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共同管理;二是以企业工作实践中具体项目的现实需要为依托,高校师生等人员、科研资源进入企业,在某一具体行业实践难题的攻克与研发中,让学生完整且直接地参与行业实践问题的解决,积累实践经验。
此外,在校企联盟新背景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单一主体来完成,可将企业资源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培养中,带动企业深度参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8]。企业参与指导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最新需求和新技能、新知识融入培养过程,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与行业发展共进。要优化课程设置,引进企业项目、科研任务,鼓励企业技术骨干、专业管理者的深度参与,丰富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引荐企业的便利资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聘请企业内的专业人士担任该部分课程的授课教师,这样既解决了高校教师无法完全胜任实践性课程的困难,又促进了企业提前培养出上手较快的实践型人才,学生还可接受到理论学习与行业一线技能学习相衔接的完整化知识体系。
虽然国内的校企联盟已处于初步实践阶段,校企双方已确立了深度参与和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以双管齐下的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达到1+1>2的培养效果,但在项目的落地、教学课程的实施、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仍处于探索中。校企联盟是一种对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制,可以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提供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实践型课程授课、技术支持、基地实习等多种培养途径,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及行业需求相一致,有利于企业获得高层次的实践型人才,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交流融合并提高双方的竞争实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专业学位研究生[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3%E4%B8%9A%E5%AD%A6%E4%BD%8D%E7%A0%94%E7%A9%B6%E7%94%9F/8613855?fr=Aladdin.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493/201002/xxgk_82629.html.
[3]梁雪松,郑雅萍.校企联盟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研究:协同教育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9):59-63+73.
[4]刘晓宁,王新胜.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0):91-92.
[5]花喆斌,洪志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9):113-117.
[6]谷慧敏.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6,(Z1):22-29.
[7]张涛,杜湘红.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专硕培养模式探索[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22):65-66.
[8]沈国斐.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04-10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