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文 闫文俊
(山西省古交市中心医院 山西 古交 030200)
股骨颈骨折发病患者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其年龄主要集中于50~70岁区间。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因素为老年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减退及关节稳定性下降等状况,股骨颈比较脆弱,即使轻微跌倒也会引发骨折,且该部位血运功能较差,若不及时对骨折采取适当处理,则将造成骨折难以愈合,同时可能伴随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创伤性关节炎病症,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骨质疏松患者不断增加,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本文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式实施救治的治疗结果展开探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住院治疗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6:13,年龄在61至75岁区间内,平均为(67.3±3.2)岁;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在62至74岁区间内,平均为(68.9±2.5)岁。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内固定术展开治疗,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手术中使用牵引架来帮助实现股骨颈骨折的复位及闭合,借助于分离移位方式及纠正旋转来实现股骨颈骨折的复位及闭合[2]。观察组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治疗,手术过程如下。首先依据不同切口形式对患者体位进行选择,并选用符合要求的假体及人工髋关节。依据患者髋关节畸形发展情况、软组织挛缩状况及操作人员的经验实现切口及显露切口的选取。待髋关节囊充分显露,对关节囊外的粘连实施分离操作,使其上方至髋臼周边及下方至大转子基底充分暴露,实施关节囊及滑膜的切除,外旋髋关节实现股骨头脱位。切除股骨头,对股骨颈实施修复并拓展髓腔。清理髋臼后选取恰当的人工髋臼开展安装过程,此过程需充分考虑关节松紧度及股骨头高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死亡率、术后髋部畸形率、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将会被保存在excel文档中,并且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期间将会用到SPSS 13.0软件。我们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方式来表达计量资料,同时对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使用(%)来表示技术资料,行χ2检验,满足P<0.05这个条件时才能表明这些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死亡病例数为1例,术后死亡率为3.45%;对照组术后死亡病例数为3例,术后死亡率为10.34%。观察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髋部畸形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出现髋部畸形现象患者2例,术后髋部畸形率为6.90%;对照组术后出现髋部畸形现象患者2例,术后髋部畸形率为6.90%。因此在术后髋部畸形率方面,两种手术方式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数(%)]
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8.45±3.25,对照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4.49±1.39,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颈交界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发生的骨折情形,病程较长,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老年群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等[3]。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过程以非手术治疗方式为主,纠正下肢外旋、短缩及髋内翻畸形状况。治疗方式包含以下两种:一是牵引治疗法,此种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类型的股骨颈骨折治疗。二是内固定法,这是近年来应用最多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更加适合高龄患者及无法忍受长期卧床静养的患者,固定效果显著。
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术后髋部畸形率方面,两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病症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结果更加显著,对患者术后死亡率的下降及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1]赵振亚,郑朝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4):66-67.
[2]黄海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50):78-79.
[3]向阳,李远辉,詹鹏,等.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