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 要 伴随着我国选秀节目的崛起、低潮、再回暖,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以全新姿态再度走进大众视野,自2015年开始,我国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纷纷涌现,养成型偶像层出不穷,这种热度持续至今。文章以近期大热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为着眼点,探究目前我国该类节目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其中问题。
关键词 偶像养成;综艺;偶像练习生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139-03
随着社会与网络的进步,受众思想的转变与细分,我国综艺节目蓬勃发展,娱乐、旅游、相亲、亲子、美食、真人秀等节目层出不穷,在这各类节目的激烈竞争中,选秀节目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不断探求新的途径,仍占据不少市场。
2005年《超级女声》开启中国选秀元年,从这以后,选秀节目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又屡屡陷入低潮。2012年,《中国好声音》落地浙江卫视,歌唱选秀再度迎来春天,《中国好歌曲》《最美和声》等一批选秀节目走进人们的视野。
2015年,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在国内异军突起,“励志养成节目”也从以往培养个人出道向打造偶像团体转变。2018开年,爱奇艺推出了一档偶像男团竟演养成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节目一经上线,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据美兰德咨询的蓝鹰平台数据显示,《偶像练习生》首播即登上全网综艺综合指数TOP1。
1 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现状
1.1 处于摸索阶段的“偶像养成”
“偶像養成”这一模式过去常见于日韩。韩国娱乐圈的新人出道,往往倚靠于练习生制度:通过对新人一个时期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在唱歌、舞蹈以及表演上有所进步,并最终以个人或团体形式出道。在韩国,练习生制度是一种成熟的偶像培养机制,少女时代、EXO等许多韩国偶像组合,都是通过练习生训练的方式出道。
相较于韩国,过去我国的娱乐圈新人出道,大多以《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之类的综艺选秀为主,而非注重于“养成”模式。近几年来,随着TFBOYS、SNH48等主打“养成”牌的偶像团体的崛起,“偶像养成”这一概念开始在国内粉丝中普及。一时间,“偶像养成”类综艺市场迅速崛起,发展令人叹为观止。
即便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我国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形式与创意,许多节目追求的只是这种市场条件下的可观利润,并未真正实现节目价值。
1.2 对“偶像养成”有所期待
就目前国内市场来讲,在海内外都有享有知名度的国内本土养成的偶像男团仍只有TFBOYS等组合,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近年来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市场和大众一直期待着有一档节目能推出新的国民偶像。这些中虽然也出现了《星动亚洲》《明日之子》等关注度较高的节目,但许多节目仍“来得快去得也快”,被“养成”的偶像也好像是一种快消品,节目的丰富并未带来市场的真正繁荣。
在市场和粉丝仍对偶像养成抱有期待的情况下,爱奇艺集中优质资源,打造了偶像男团养成类节目——《偶像练习生》,这似乎让节目除了培养练习生出道外,还肩负起了对“偶像养成”市场再度摸索的一份责任。
2 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特点
2.1 选手低龄化
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既然以偶像养成为目的,那么就应抓住时机,从节目中出道后正赶上演艺生涯的黄金期,所以,此类节目选手年龄日趋低龄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偶像练习生》最小的参赛选手凌崎出生于2002年,除他之外,出生于2000年及之后的“00后”练习生还有13位;练习生中出生于1991年—1993年的“大龄练习生”仅有12位。整体来看,选手年龄更集中于20岁至24岁(即出生于1994年至1998年间)。正是这些青少年们吸引了大批粉丝,为节目和自身积累着人气。
2.2 艺能全面化
传统的选秀节目,例如《超级女声》,其考核标准主要是音乐,舞蹈则为其加分项。但随着韩流对我国偶像市场的影响,以及越来越多全能型艺人的出现,单单会唱歌或者会跳舞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心理。偶像养成类的综艺节目,就正按照艺能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塑造选手。
在《偶像练习生》中,就要求选手的艺能全面化并明确自己的艺能担当,Dance、Rap或者Vocal,至少有一样要求选手擅长,特定情况下还需要选手编舞、编曲以及为Rap填词。由此可以看出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正在努力增强节目的观赏性,追求视觉效果上的丰富多样,这也对年轻的选手们综合素质和全能化才艺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2.3 由导师带队
在偶像养成类节目中,导师通常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一般情况下,节目组会邀请到有分量、能够吸引观众的明星作为导师,明星导师自带流量,几乎可以说是节目收视的重要保障。《偶像练习生》也遵循此规律,在导师的选取上下了一番功夫:由流量鲜肉张艺兴担任PD及全民制作人代表,男团成员王嘉尔和因《中国有嘻哈》被大众熟知的实力Rappr欧阳靖担任RAP导师,唱作俱佳的歌手李荣浩担任音乐导师,女团成员程潇、周洁琼担任舞蹈老师。值得一提的是,导师队伍中除欧阳靖、李荣浩外,其他导师都有在韩国做练习生的出道经历。
与以往选秀节目的“评委”不同,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导师们在选手们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承担着引导和指导作用。《偶像练习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荣浩、王嘉尔为选手们上的演唱和RAP课程,程潇、周洁琼指导的舞蹈课程。而导师与选手间的交流、导师相互之间的互动,也被看做是节目的卖点。
3 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问题
3.1 选手水平参差不齐
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核心是将选手培养和打造成偶像,因而节目要想做得好,有资质的选手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来讲,一档综艺的拍摄时长在3个月左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养成偶像,对选手的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1]。在《偶像练习生》中,蔡徐坤、朱正廷、Justin等人都以练习生身份进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朱正廷、Justin曾在韩国参加过《produce101》第二季,蔡徐坤曾参加过《星动亚洲》,并以男子组合SWIN成员身份出道过,节目中他们的实力高于大部分选手,并最终成为出道成员。
在过去的选秀节目中,对选手的才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粉丝对于选手的需求变得更为多元,才艺不再是评判选手的唯一标准,性格、颜值也成为了粉丝们为选手“打call”的理由。例如,《偶像练习生》中来自慈文经纪的练习生董岩磊,练习时间仅不到10天,演唱和舞蹈都是零基础,首期展示中惹得张艺兴颇为无奈的说出,“没准备好,你凭什么上舞台?”但因该选手性格喜人、颜值较高、综艺感强,虽然于第8期排名37位被淘汰,却收获了大批的粉丝。
当前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选手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节目的录制和放送过程中,如果能力较低的选手未获得提高,或是选手能力两极化现象的愈发严重,都会使节目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因此遭受批评。
3.2 节目内容缺乏原创能力
我国综艺节目缺乏原创力,对韩国综艺大规模照搬的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
《偶像练习生》与韩国综艺《produce101》的过于雷同使得我们不得不再次正视这个问题。《偶像练习生》的节目模式是从国内外各大经纪公司、练习生公司推薦选拔100名练习生,在4个多月时间内进行封闭式训练及录制,最终由全民制作人票选出9人,组成全新偶像男团出道。
《produce101》是由Mnet推出的韩国第一个“经纪公司企划团体”的偶像团体出道选拔计划,第一季(2016年)是选拔女团,第二季(2017年)是选拔男团。101名来自不同经纪公司的练习生展开竞争比赛,由“国民制作人”进行投票决出前11名练习生,组成团体发行单曲,并以Mnet旗下艺人的身份进行为期一年的活动。
不仅是模式,在《偶像练习生》中灯光、舞美、选手站位等都跟韩版几乎一模一样。《偶像练习生》这种“照搬”的做法实在欠妥当:这种完全的“照搬”,不仅容易引发版权问题(该节目并未获得Mnet公司版权),也容易因口碑、节目质量使节目减分。
3.3 赛后培养不到位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尚未有所成就,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节目的重心往往集中于节目本身而非选手。后期培养与节目制作方有着很亲密的关系,作为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主要签约方,卫视频道、视频网站要做的是提高收视率,为节目创造更多的流量和热点,这就导致其对于选手不够重视。
但是,选手最终还是由签约的传媒公司负责的,如果公司未能趁热打铁保持住选手在比赛时积累起的人气和热度,选手可能很快被观众所遗忘。现实中存在着签约经纪公司对出道艺人培养不到位的情况,这不仅是对艺人本身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理念的无视[2]。
偶像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此类节目在赛后却难以实对现其发展的持续化。《偶像练习生》赛后组成男团“Nine Percent”,该组合的活动期为2年,而现状半年过去了,团体综艺尚无着落,10月19日,官博公开首张专辑预售的消息,却并未发布任何作品。可见,“练习生”们未来的发展依然要以签约公司的培养计划为主进行活动。
任何一档综艺节目,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就必须拥有其独创性,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必须根植于我国土壤,适应国内市场,一味的照搬甚至抄袭并不能使其长足发展。
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关注点,最终还应该落在选手身上,比赛中不能过度关注“流量”,将节目收视率寄托于明星导师身上,赛后更应给予养成型偶像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时间。在我国的市场条件下,网络平台拥有更长的消费时间和消费界面,互联网更易拉近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提高粉丝的参与感,进而增强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产业生产力[3]。这也是《偶像练习生》等综艺节目落户于互联网平台却仍能成就“爆款”的原因之一。
提升节目质量、注重节目内容的制作,重视对选手的培养,形成完善的延续性的人才供应链、加强长期的资源整合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效益,只有有效应对了这些问题,偶像养成类节目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许芫颜.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小议[J].出版广角,2017(8):66-68.
[2]李晨.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特色与发展策略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7(3):63-66.
[3]徐晓眉.对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思考——以韩综《PRODUCE101》为例[J].今传媒,2017(8):95-96.
作者简介:王 琦,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