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传播与治理

2018-03-12 00:45刘敏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2期

刘敏

摘 要 为把握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的传播特征、规律和治理策略,以“河南眼癌女童事件”为例进行研究,就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传播的“真相似乎触手可及,谣言却甚嚣尘上”悖论,传播过程中少数微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社会矛盾驱动下微博用户主体性的建构与博弈的传播机制,以及构建多维平衡的微博谣言治理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谣言治理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021-03

“后真相”(post-truth)作为2016年《牛津词典》评出的英语世界年度热词,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关注。这一概念凸显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事实“真相”的判断和认同受到情感、情绪、立场或利益等主观因素的过滤和影响,从而产生“情感大于事实”和“消解事实成为自媒体的常态”等现象[1]。这些现象导致客观事实、媒介反映的拟态事实以及受众通过媒介形成的主观事实之间相互断裂、扭曲甚或背离,使微博等自媒体成为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温床。对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的传播规律及治理策略的研究成为当前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显而易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眼癌女童事件”回顾

“河南眼癌女童事件”是2018年上半年影响最大的舆论反转事件。河南省太康县两岁女童王凤雅被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杨美芹通过网络平台筹集治疗经费。而2017年底杨美芹在朋友圈发的一组带儿子在北京某医院就诊的照片却引起一些自媒体的质疑,随后王母“诈捐”谣言在网络中甚嚣尘上,将王凤雅母亲及其他家属卷入舆论中心,微博舆论中充斥着对他们的谴责、声讨与谩骂。之后,相关事实真相随着媒体调查逐渐浮出水面,微博舆论迅速反转,发布不实消息的大V相继通过微博向王凤雅家人道歉,一些转发谣言的微博也被陆续删除,网络舆论趋于沉寂。

该事件社会影响较大,其网络影响力指数为67.7,比同类事件均值高出11.4%。其中,微博平台影响力指数为67.8,比同类事件微博影响力均值高出24.3%[2]。同时,该事件对王凤雅家属、网络募捐平台以及捐助者等事件各方都带来较大伤害,极大地动摇了网民对自媒体信息的信任。

2 后真相时代谣言传播悖论:真相似乎触手可及,谣言却甚嚣尘上

从事件微博舆论可以看出,该事件微博谣言的核心是女童家人利用其视网膜母细胞瘤实施“诈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谣言:一方面是女童家属所筹善款的具体数额,微博谣言称女童母亲杨美芹通过水滴筹、火山小视频等网络募捐平台共筹得善款15万元;另一方面则是王母所筹善款的去向,谣言又分为两个版本,早期版本称王凤雅有个哥哥患有唇腭裂,王家用女儿做幌子筹来善款却用于儿子唇腭裂的治疗。在后期谣言中则称善款用于给患唇腭裂的弟弟治疗。

可以看出,河南眼癌女童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就事件所涉及到的客观真相来说,无论患唇腭裂男孩与王凤雅的关系,还是唇腭裂治疗费用的来源,以及杨美芹所筹善款的具体数额通过简单的调查都能很容易地弄清楚。真相似乎触手可及,问题却在于网民急于参与到这场微博狂欢而无暇顾及真相:微博信息的原创者仅凭王凤雅母亲在朋友圈所发的儿子治疗唇腭裂的北京医院照片就武断地得出“给儿子治疗的钱是以王凤雅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名义筹来的”结论、仅凭猜测就得出杨美芹筹得善款15万元,这些原创的信息没有经过任何的审核与调查直接发布在微博上。数以万计的微博用户则不质疑、不考证、不调查,轻率地转发这些微博,以积极围观、愤怒地谴责、非理性地谩骂等姿态作为道德的捍卫者推动谣言指数级传播,使事件舆情演变成一场荒谬的微博狂欢。

3 后真相时代谣言传播过程:少数微博起到关键作用

从事件微博中谣言的传播过程来看,很容易發现少数微博起到关键作用,成为谣言传播及舆论生成、演化的转折点。5月24日自媒体“有槽”发布《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父母疑骗捐后对其放弃治疗》一文,声称王凤雅父母用筹得的15万善款给儿子治疗兔唇,却放任女儿病情恶化。微博中骗捐、重男轻女等信息迅速引爆网络舆论。12时“果壳”网主笔“游识猷”发布微博“今天最感愤怒的一条消息。3岁的王凤雅小朋友去世。”,该微博被网民大量转发,将事件相关谣言的传播推向高潮。24日晚红星新闻发布《用姐姐诈捐15万治弟弟的病?嫣然基金:弟弟的病是我们给钱治的》调查文章、25日凌晨3时许水滴筹平台发布的关于王凤雅家属实际筹款数额的声明、16时北京青年报微博发布《王凤雅去世事件进展:小雅爷爷称正在上交剩余善款》,这些微博的发布及大量转发使谣言得以澄清,微博舆论发生反转。

以“游识猷”发布的“今天最感愤怒的一条消息……”为例,该微博24日12:03发布,在其后的12小时内被转发超过10万次。这种传播速度在传统媒体传播中是不可想象的,却较好地体现出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如图1所示,果壳网主笔“游识猷”本身拥有数万粉丝,同时这条微博被“丁香医生”“战争史研究WHS”“纯良英俊的笑了笑”“_蜜三刀_”等微博大V转发,这些微博各自拥有数量众多的粉丝,成为“游识猷”微博传播的引爆点,使之实现指数级传播,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事件相关谣言的传播推向高潮。

受“游识猷”这条微博内容及情绪的影响,在该条微博的评论中“害死”“重男轻女”“诈骗”“谋杀”“难受”“禽兽”等成为评论的高频关键词,影响并形成事件谣言传播的主要观点和情感基调。

4 后真相时代谣言传播机制:社会矛盾驱动下微博用户主体性的构建与博弈

首先,微博用户的主体性是通过其自主的、能动的、有目的的围观、转发、评论等微博活动构建和展现的。这一过程既需要用户对微博信息快速反应以展示其作为主体的自由和主动性,又需要用户深思熟虑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见解以展示其能动性和独特性。显然后者需要更广博的知识储备、更开拓的思维视野、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和思维能力,这不是每一个微博用户都能具备的,或者说是目前大多用户所不具备的。所以,绝大多数用户体现其主体性的方式就只能是对微博信息的围观、转发等快速反应。这种不加求证、看到就转发的快速反应表现为对微博言论的轻信盲从,为微博谣言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社会矛盾引发道德震撼,形成情感刺激,成为用户进行微博活动的内在动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眼癌女童事件中具体体现为人民的医疗需要与我国医疗条件和水平发展不充分、医疗条件和水平发展的城乡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男孩与女孩之间在生存与发展机会、资源等方面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的慈善初衷与善款使用过程中的监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引发用户对最初几篇微博中所呈现的眼癌女童王凤雅的遭遇进行道德审视,而“王凤雅病情被耽误导致其死亡”“王凤雅家人重男轻女”“王凤雅家人诈捐”等信息显然触及到公民道德底线,引起强烈的道德震撼。道德震撼的强度又决定了所形成情感刺激的程度[4],唤醒微博用户内心深处的强烈情感,成为其围观、转发、评论微博谣言的内在动力。

再次,微博用户是特定生活世界中存在着的此在,一方面,他总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来理解当下,受到集体记忆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以往的生活经验构成其理解的处境,又容易受到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等心理效应的影响。眼癌女童事件中,用户的判断很显然受到我国历史文化中“重男轻女”思维传统的影响,同时受到近年来网络诈捐、捐款挪用等事件所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这些心理效应构成了微博谣言传播的内在机制。

5 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治理:多维平衡的动态建构

后真相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准入门槛低,甚至几乎没什么技术门槛,使微博等自媒体已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个体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微博謠言的治理体现为多维平衡的动态建构,其内涵包括:建构作为个体的言论自由与基于社会群体利益的规约之间的动态平衡,建构事件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开与个体权益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建构微博平民化、草根性的表达自由与意见领袖理性引领之间的动态平衡。

因此,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可能的治理策略有: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提高微博用户主体性建构水平;加强对微博言论的规约力度,促使微博用户理性思考、谨慎转发和评论;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媒介素养,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公信力;重视传统媒体在微博传播中的作用;培养微博意见领袖,理性引导微博言论。

参考文献

[1]江作苏,黄欣欣.第三种现实:“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伦理悖论[J].当代传播,2017(4):52-53,96.

[2]知微事见.王凤雅小朋友之死[EB/OL].[2018-06-18].http://ef.zhiweidata.com/#!/event/9d6ba0cc003bb5d810003383/profile.

[3]知微数据.“王凤雅案件”又现舆论反转,自媒体、媒体是谁在推波助澜?[EB/OL].[2018-06-18].https://mp.weixin.qq.com/s/_QkSUCGmGtarK2IN_OnXDA.

[4]Jasper J.M.,“The Emotions of Protest: Reactive and Affective Emotions in and around Social Movements”,Sociological Forum,1998,no. 13.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碎片化”背景下微博思想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11DXWJ02)资助。

作者简介:刘 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传播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