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首枝梅 滇剧一面旗
——王玉珍从艺6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3-12 01:51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流派王老师云南省

沈 滇

王玉珍是云南省滇剧院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首个梅花奖获得者。她在60多年的舞台表演生涯中演出了80多个剧目,成功塑造了穆桂英、白素贞、赵京娘、刘金定、罗霞飞、任桂英、杨贵妃、钟离春等几十个性格各异,鲜活并富有魅力的中国妇女的艺术形象,形成了她洒脱泼辣,刚柔相济,做派大气的表演艺术风格,在滇剧界留下了“一人千面”的赞誉。为了庆祝王玉珍从艺60周年,由云南省文化厅主办,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协办,云南省滇剧院承办,云南省京剧院、云南省花灯剧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玉溪市滇剧院支持的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王玉珍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于2018年6月28日—29日在云南省滇剧院隆重举行。这次活动旨在通过晚会演出和学术研讨会,总结和研究王玉珍在滇剧发展史上的地位、贡献和影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促进滇剧艺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其间,于2018年6月29日在云南省滇剧院多功能厅举行的王玉珍从艺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和云南的专家学者60余人对王玉珍的艺术成就、艺术品德以及她对滇剧事业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技艺精湛 德艺双馨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对王玉珍老师在6月28日晚上的精彩演出以及她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说到,昨晚的演出让我看到了什么叫作技艺精湛的展示,什么叫作德艺双馨的品格。昨晚,王玉珍老师以其72岁的高龄还活跃在舞台上,虽然辛苦,但她仍然乐此不疲,让我深深感受到她作为一个老艺术家的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我看完演出后一直在想,王玉珍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召是什么?是她对事业追求的那种定力,这种定力正是现在的年轻演员身上所缺乏的。王玉珍老师的成功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她和滇剧已经形成了同一个母体,滇剧就是她的生命,她就是为滇剧而生的,无论经历多少坎坷,受到了多少苦,滇剧在她心里是最神圣的。王玉珍老师昨晚的演出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一是王玉珍老师在艺术上有演谁像谁的追求,这是现在很多年轻演员身上不具备的。昨天王玉珍老师演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每个人物的气质,不像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只把戏学下来,至于演的是谁并不清楚。没有区别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魅力。二是技为戏用。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所学和所展示的技巧都应该和所扮演的人物有关,因为戏曲首先是表演的艺术。王老师昨晚就会灵活运用身上的技巧把剧中人物演得生动鲜活。三是艺随师拜。昨天所展示的大多是滇剧的传统剧目,但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这些剧目除了保有滇剧的神韵和传统,还非常鲜明地展现出王玉珍老师个人的艺术面貌和时代的发展。感觉到王玉珍老师站在传统坚实的基础上,用她的艺术创作激活了传统滇剧的生命力;用她个人的魅力赋予了传统剧目和剧中人物的吸引力。从这点来说王玉珍老师昨天在台上所说的滇剧艺术要随着时代而进步,那就不是光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真正体现在她精湛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其所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上的。王玉珍老师的表演艺术就是立足在滇剧传统的基础上来创新和发展的,我觉得这才是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认为一个老艺术家必须要有功力,但也要有魅力;功力能够帮助我们刻画和塑造人物,魅力能够帮助我们征服观众。他提及当年王玉珍老师进京申报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时,带去了三出戏:《京娘送兄》《桑园封宫》《云妆皇后》,她就是靠这三个戏的魅力征服了评委,捧回了云南的第一朵梅花。到现在王玉珍老师从艺60年了,应该好好总结一个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历程,她演出的艺术特点,她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好好总结一下,对现在的年轻演员的培养、提高是重要的一环。所以省滇剧院召开研讨会研究王老师60年的从艺经历,不仅是总结王老师个人的艺术成就,也是通过这个研讨给省滇剧院以及全省艺术院团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该怎么样冲刺给予非常重要的启迪。

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委副主任、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卫民认为,王玉珍老师是一个励志的典型,这个励志不仅是艺术上的典型,也是人格上的典型。王玉珍少时曾经被老师认为不适合当演员,但她硬是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先把刀马旦拿了下来,再加上自己天生的好嗓音,把唱的功夫和身上做的功夫、打的功夫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自己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挡的艺术表演特色。王玉珍老师能突破自己的局限,嫁接自己身上的声音方面的天赋最后成就了现在的自己,这是特别值得总结的一点。王玉珍老师还是一个在人格人品上值得好好研究的一个人。“文革”当中她是受到冲击,受到羞辱的,但她对此真是没有太多怨恨。她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终身的追求,把滇剧艺术作为她心中的真爱,所以周边的熙熙攘攘对她没有太大影响,她就沉浸在自己的滇剧世界里。只要能让她演戏,哪怕是在移植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饰演一个小角色,她也觉得能上台就很好了。她善于把逆境中、条件限制情况之下的东西全部转化为自己真爱的艺术追求。这是她一生专注于滇剧艺术让她成功最大的秘诀所在。所以我从心眼里佩服和敬仰她。

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乔嘉瑞认为王玉珍老师的表演艺术的成就既是她个人的辛勤努力,砥砺磨炼的结果,更与当代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前行密切相关。她创造的舞台艺术不是孤立的现象,研讨和剖析她的艺术成就要溯本求源,应从当代旦行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对其加以考量研析。他认为王玉珍是滇剧发展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开创一代新风的全才型表演艺术家,学习她的敬业精神,传承她的精湛技艺,既是繁荣滇剧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滇剧发展的一项任务。

《中国戏剧》杂志社主编罗松在发言中说,王玉珍老师的从业道路为我们倡导了一个非常正确的艺术发展方向:就是她善于运用过硬的传统功底来展现滇剧本体的魅力,让我们充分领略滇剧的本色之美。同时王玉珍老师的艺德艺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朴素的、也是正确的艺术观——就是她心里永远想着观众。她深深感受到农民对她的真诚与热情,农民对滇剧的渴望,所以她用同样的真诚去回报农民,我们看到她艺术道路中的很多生动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博采众长 自成一派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先生认为,王玉珍老师的表演艺术非常有自己的特点,除了文武兼备,能唱能做能打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王玉珍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王玉珍老师在滇剧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摸索,把声乐的花腔和滇剧的唱腔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演唱,把花腔的发声方法融入滇剧的演唱当中,给滇剧带来新的演唱技巧,这是非常重要的。流派的区别主要也就在于我们的行腔、运腔等方面。有时候戏曲的传承是靠流派来传承的。滇剧艺术当中有多少流派?冯咏梅继承的竹派,王玉珍继承的李派,还有其他等等的流派艺术,诸如此类。这流派不光是一个演员在唱,形成一个流派艺术是有一些条件的,尽管学术界对它的形成条件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但有几点大概可以形成共识:比如说这个流派得有自己的经典剧目,得有属于你自己的经典唱腔,要有自己的表演风格,还得有学生、有自己的粉丝、自己的观众群。为什么我要说这个问题呢?滇剧尽管已经有那么多的流派,但我觉得今天滇剧要呼唤新的流派产生,这是滇剧往前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流派越多说明艺术家的创造能力越强,说明这个时代的戏曲可能越加繁荣。王老师应该是具备了这种条件的,当然这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先生就流派的这个话题谈到,前几年在推动新流派产生的过程当中,也引起戏曲实践领域的关注。不论是传统流派在这个时代里面被演活,还是艺术家创造的属于个性的艺术流派,最起码体现了几个方面的规律:第一,流派是个人和集体所创造的。这里面既要有演员个体的努力,同时也是演员和艺术团队共同协作、共同创造的。第二,它一定是观众喜欢和追随,最后所认定的。因此流派最终还是要靠观众,实际上是观众给予的一个荣誉。第三,流派是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研究的。在当前,尤其是以王玉珍老师为代表的艺术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戏曲不断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但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去年文化部主持的非遗的抢救性工程,针对70岁以上的国家传承人,每一个省都要遴选出几个代表进行研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我们才发现原来对于这一批艺术家们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更不要说对他们的艺术进行流派化的分析。当前像王玉珍老师这样一个艺术家恐怕也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总结,包括再上一辈的滇剧艺术家,恐怕都没有对他们进行过深入的总结,这非常令人遗憾。因此应该把科研机构、高校力量整合起来,和艺术院团的优秀艺术家们一起,通过对艺术家们具体作品的记录,把这种优秀的实践用文字、多元的方式手段记录下来,这恐怕也是我们探索一个新的流派的产生,总结一个有60年轮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当然这样一个工作是需要院团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把它完成的。

云南省滇剧院国家二级编剧杨文科说,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王玉珍文武兼备,可工任何行当,是既能演又能唱的滇剧表演艺术的冠军。王玉珍拜关肃霜为师并非偶然,早年在云南省文艺学校演出《盗仙草》时就受到关老师的关注和称赞,后来王玉珍在滇剧舞台上大展风采,成名走红以后拜关肃霜为师成为必然,这是一种缘分,这种必然和缘分其中蕴含着一种共通共融的元素,那就是文武并重、戏路宽广以及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在王玉珍的艺术成长之路上,她是既得到名师的指导,再加上多年的舞台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她博采众长,文武兼备,戏路宽广,自成一家。60年的艺术生涯,王玉珍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形象,为滇剧舞台增添了无数辉煌。现在大家来总结她的表演艺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王派应该成为滇剧人传承滇剧的一张名片,它的产生和认定对滇剧未来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和产生深远影响。

云南省艺术研究院副编审胡耀池在发言中特别强调王玉珍的滇剧表演艺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继承滇剧旦角竹(八音)派艺术,滇剧青衣李(瑞兰)派艺术和学习京剧关(肃霜)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对滇剧艺术执着追求,勇于创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而创立的滇剧王(玉珍)派艺术。

玉溪市滇剧院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冯咏梅在发言中说到,虽然她学的是竹派,传承的是竹派,但多年来她对王老师相当敬重。王老师的声腔、表演、念白,特别是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唱段,比如说《白蛇传》等,都是她经常学习和聆听的资料,在她的艺术发展当中给予很大的帮助。这么多年来,特别是像王老师在戏迷群里大家都在传承她的唱腔,无形当中已经承认是一个派别。在有关滇剧的一些赛事中,唱腔首选最多的就是万老师、王老师的唱腔,应该说是已经广为流传了,这足以说明在群众心目当中的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只要通过实践的证明,王派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滇剧现在的很多流派名存实亡的也有,传承不太好的也很多,所以为了滇剧的发展,我们在新时期一定要有新流派的形成。

三、云南滇剧的一面旗帜

云南省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包钢认为王玉珍是当代滇剧界的一面旗帜,是滇剧舞台上的一颗明星。她音色纯净,唱腔声情并茂,无论是高亢激昂,还是低回婉转都很好听;行腔的快慢处理得很精致,收放自如,特别是她的念白用的是标准昆明官话,吐字清晰、明朗,珠圆玉润,既是亲切的乡音,又有声韵的美感。她的做功讲究戏由心生,情动于中,转化为恰当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段动作,细腻刻画人物性格;武打功夫娴熟精湛,刀枪把子各种得心应手,开打时身手敏捷,能够举重若轻。她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演了80多个剧目,扮演的人物有小家碧玉、妙龄少女、巾帼英雄、乡野村姑、革命先烈、当代农村妇女等等,突破了旦角行当的局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广采博纳、融会贯通,有着自觉的创造意识,既能超越前人,也能不断超越自己,历经千锤百炼、艰苦奋斗,成为滇剧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演员。

云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陈本仁说,在整个晚会演出当中出现了一个很新的说法——王玉珍老师是云南滇剧界的一面旗帜。滇剧就是要竖起我们的一面旗帜,这样才能引领滇剧艺术从现在取得的成就向更高的高峰前进,使滇剧艺术能够从现在影响不太多的地域向更广阔的地域发展。话说回来,我们具不具备这种实力呢?具不具有这种对滇剧艺术戏曲文化的自信和使之上进的动能呢?这是完全具有的。王老师是滇剧界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她的身上集中了云南滇剧界以及云南省滇剧院的优良品格和传统,所以希望这面旗帜能够给予云南滇剧界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这个充满乡音、充满乡情、充满乡艺、充满乡梦的云南滇剧艺术再创高峰。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蔡毅在发言中说到,王玉珍老师已经成为云南滇剧的一面旗帜,杰出的领军人物。那是因为多年以来,或者说60年来她的从艺精神,她的演出风格,她的整个为人和精神状态,都决定了她能够成为滇剧魂魄的一个代表人物。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身心、时间、精力与生命全部奉献给一种事业,那么她的演出作品就是她,她就是作品。因为她的思想、情感和灵魂全赋予给了作品,作品忠实呈现出她的情怀,人与事业、戏剧高度统一,身形魂魄完美融合为一体。戏剧演员、戏剧创造和戏剧演出都是用痛苦换欢乐,用劳作换成果,用心血换取成就,用短暂换取长久,用灵魂换取永恒。它需要从业者百分之百的投入,全心全意的热爱,不屈不挠的执着,不计得失的奉献。正如“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根”,这种重艺不重色,重艺更重德,德艺双馨就是演员的最高境界。

当然,滇剧之魂不光在名角和领军人物上,也在剧团的从业人员身上,云南省滇剧院院长郭维平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是为下一代的繁荣创造条件”。一切坚持不懈仍为滇剧演出和不休人士的行动,都是滇剧魂魄的生动体现和直接写照。以道行身,道在光明照千古。

猜你喜欢
流派王老师云南省
奇妙的旅行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有趣的动物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我喜欢的一堂课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