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美文
(广州市越秀区执信南路小学,广东 广州 510080)
笔者的体育教学生涯是在思考、探索中成长的,是一场精神的苦旅。尽管如此,笔者依然每天迎着晨风沐浴霞光,穿梭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路上,日复一日,没有停息,一直朝向坚持的体育教学与科研之路前行。
科研是笔者的短板,只要拿起笔,看到那些炫目的理论术语和教育概念,总是记不住。起初,认为只要会上课,教会学生一些体育技能,能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体育教师了。每当看着其他学科的教师,手持课题和已发表的论文,笔者还不以为然,觉得没什么用,甚至是浪费青春、消磨时光。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住在学校的那些岁月,笔者利用业余的时间早上训练学生、晚上写写教学设计,时间在忙碌中度过。在同事、同行眼里,笔者是一位勤奋的人,暗自为自己的坚持、勤奋点赞,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州市越秀区教研室体育教研员杜老师对笔者期望颇高,常鼓励笔者多写教学反思和论文,能促进专业发展。年轻的笔者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嘀嘀咕咕:写那些东西有用吗?那时,笔者几乎没有读过关于体育教育的论著,没有订过一本体育类杂志。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仍然离笔者很遥远。很长一段时间沉浸、抑或陶醉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而对理论的提升认识不够,如区里论文比赛,只能茫然以对。
笔者终于被“警钟”敲醒了,悟然开来。所谓排斥、拒绝科研,其实是孱弱和恐惧的表现。笔者憋了几天,拼拼凑凑写了一篇文章,好像是写体育教学有哪些功能,那几千字歪歪扭扭地,像一只只瞪红的眼睛,嘲笑着笔者的虚弱和浅薄。后来这篇文章在区体育论文评比获三等奖,虽然是所谓的“鼓励奖”“安慰奖”,但笔者对第一篇论文获奖是欣然的。这次获奖触动了笔者的心弦,是像燕子偶然飞掠湖面,轻轻地就过去了,还是像石子扔入湖面,激起一层层波浪,向四周辐射波圈。笔者要向四周辐射波圈,做一名教学兼顾科研的全能型真正名师,向同行辐射正能量,感染、服务同行,一种学校体育的使命和担当油然而生,印在笔者心里。尤其,在一次各学科教研会中,笔者被深深地刺痛了,平日体育老师大声嚷嚷,但一到专题发言却沉默了。此时,笔者认识到体育老师如果没有科研成果,会让人瞧不起,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勤加学习和思考。于是,笔者开始订阅体育专业杂志,如《运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买一些体育名家的论著,如毛振明主编的《体育新课改教学门诊》、季浏主编的《体育心理学》。同时,还兼读了教育类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卢梭、李泽厚、宗白华、周国平、德波顿等的教育改革理论。
坚持一段体育理论学习后,笔者开始思考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毕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需踏准“助板”,让课堂高效,这个“助板”就是教学手段与方法(技巧)。在随后的课堂上,笔者很自然地说出几个专业的教学术语和教育哲理语,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细微的变化,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例如,在练习快速跑的动作时,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原地摆臂,并引导他们思考,手臂前后摆、左右摆这2种摆臂,哪种摆臂会影响速度,为什么?基于问题贯彻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在规定的场地上练习;教师边巡视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练习中发现学生的摆臂动作五花八门,除了左右摆臂跑,有的前后摆臂,有的摆臂像是在打鼓,就连手的动作也是千姿百态。但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练习,感受着不同的摆臂动作,思考着摆臂对速度到底带来什么影响。经过5min的自主练习,每位学生似乎都找到答案,个个迫不及待想分享他们的体验成果。看到现场的学习氛围,笔者深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重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寻求答案,比起以往教师直接教动作,直接告诉学生练习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照着模仿,但却不能让学生去体验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对动作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由于笔者常常查找授课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课堂,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用心,不经意间赞笔者很专业。作为教师,服务对象是学生,能获得学生的认可,让笔者更加坚定自己在做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钻研科研,并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科研转变认识和内化,让笔者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一线教师做科研有一定的优势,实践中最先得到鲜活的素材,有利于科研的开展。比如,听课、评课中观察有研究价值的现象或活动来完成自己的某些研究,这样慢慢养成观察、写作的习惯。撰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谈不上是教科研的成果,至多是教学教育思考后的教学札记,只是不同于最初的苍白,笔者开始有意识地转到教学的背后去溯本探因、追问意义,懂得了诸如“寻思与练笔”“整合与建构”“集束与辐射”的写作路径。接下来,每次各级别论文比赛均有获奖(广州市体育论文论文一等奖、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等)。笔者申报了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的子课题,并按时结题。2017年申报“十三五”规划课题名师课题“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研究”(已立项);还申报省名师专项课题“基于广州‘好学生’的小学体育学习核心素养实践研究”(已立项)。同时,科研的进步,促进教学技能的提升。笔者参加区、市的优质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和最佳教法奖,甚至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全国教学比赛以及指导新教师上课。教学与科研并进,换来了一些小名气,促使笔者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名师工程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小学副校长。长期以来以“公开课”的形式上课,给笔者带来的课例展示有不错的表现力,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质量。笔者喜欢把音乐引入课堂、喜欢创设游戏,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
2011年,广东省中小学副高级职称开始申报,对比了申报条件,笔者居然符合申报条件,成为当年全省最年轻的小学体育的中小学副高职称通过者。副高职称评定最重要的一项,写着“广州市上课的一面旗帜”,从此激励了笔者,执念成为一面体育课堂中的真正旗帜。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砥砺前行,适应教改的需求,必须让自己成为研究者,不能为评职称才功利地想起写论文搞教科研。积极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的藤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醒我们要“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样教师的劳动才能够给你带来乐趣,上课才不至于单调乏味。”这些学者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真正深入研究带来的幸福感,让我进一步坚定争当“样板”的决心。
教师成长中,要正视自己的“短板”,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同行专家学习,并付出行动去弥补;也要踏准“助板”,避免犯规,争取获得最佳成绩;同时,要争当“样板”,不忘初心、开阔视野、拥有情怀、牢记使命、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