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针对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中对学生管理责任的缺失、教学责任主体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统一、缺少教学质量标准、制度规范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要从教学管理机制、课程管理体系、实践管理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质量监控评价管理体系等构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 现代学徒制 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 教学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105-03
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到,“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柳州市是首批17个试点地区之一;2015年3月发布的《柳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指出借鉴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国际经验,提升柳州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打造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柳州模式”。从先进国际模式和国内实践情况分析,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高职管理制度体系是教学管理机制、课程管理体系、实践管理体系、师资管理体系以及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方面融合形成一个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体系。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传统学徒培养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师带徒形式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是职业教育校企结合和产教融合进程显现出顺应职业院校发展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双方为主体,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联合负责教学与教学管理。学生实行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制度,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人才培养场所由校内实训室向“学校和企业”的“双场所”转变。培养制度也由传统的“协议制度”向“协议制度和合同契约”的“双规则”转变,做到人才共育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中对学生管理责任的缺失
很多高校已经通过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学徒制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从调查反馈的信息得知,学生的学习内容不集中,又不知道怎样安排学习计划及内容,学生感觉比较迷茫。目前很多设计类的公司基本都是民营公司,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征,学生毕业以后流动性比较大,有跳槽、去大的公司或者大城市发展的倾向。这导致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缺乏动力,即使跟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是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另外,学校将学生安排在公司实习后便疏于管理监督,导致企业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从事与实习任务不相关的岗位。学生没有正式员工的待遇与感受,又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这一尴尬的身份,主要是管理责任落实不清楚、校企双方存在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导致学徒制变成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二)现代学徒制中教学责任主体不明确
教学管理场地的“双场所”,首要考虑的就是空间“跨界”现象造成的企业学徒教学管理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教师的“双导师”制,在企业实践期是以专业老师为主还是企业师傅为主,没有明显标准,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目前国家的教师管理规则制度很少有针对企业师傅的规则制度,基本上都是制约校内教师规则。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思维、缺乏纪律等形象,也使企业师傅在教育理念、师德师风方面比较弱,导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任务中双方对问題看法缺乏统一性。
(三)现代学徒制中教学内容不统一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学校要求的教学计划是固定单一性的,而企业师傅是根据工作经验制定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企业和学校很难在教学内容上达到统一性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这使学校和企业的教学错位,教学监督和考核标准也很难实施开展,造成现代学徒制的执行过程中存在质量和完成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的现象。
(四)质量监控主体局限、教学质量标准缺少
在教学质量标准中,缺少学生职业能力的指标量化。质量监控主体局限校内,校企的“双主体”没有发挥出作用,主要还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对企业师傅缺乏激励性、监督性措施,企业对学生成长评价很难有效地把控。质量监控不只是对学生结果性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双导师”的监控和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过程性的,因此要将企业师傅的过程评价标注化、可量化。
(五)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规范不健全
教学管理重点还是侧重校内教学管理,缺乏学校和企业相融合的管理制度。另外,教学过程管理在现代学徒制呈现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跨界”特征中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多样性、复杂性存在着制度多少不一、侧重点各不相同的现象;管理制度系统内容多样化,相互协调复杂化和多元化,缺乏必要的具体性和统一性。
三、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管理机制方面
1.组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成立专门机构,根据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的特点,工作小组由学校教务处处长、二级学院院长、企业负责人、艺术设计类相关教研组组长、企业技术人员(现场师傅)、专业专任教师(学校师傅)等利益相关者组成,共同负责现代学徒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实施运行、管理和监督。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学校方面由学校督查组、教务处、学院教秘三级管理责任,以及企业人事部门等部门负责对现代学徒制的日常教学管理。
2.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现代学徒制具有职业教育“跨界”特征表现,跨越了学校与企业、职业与教育、工作与学习等界限,打破了传统教学组织的思维。企业项目灵活多面,而学校教育要求连贯,这种教学管理严重阻碍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日常教学管理办法》《“双导师”教师管理办法》《弹性学制或(项目)学分置换制实施办法》《现代学徒制教学督导制度》,以及《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三方协议书》等。同时,学校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蘑菇丁”实习平台的学生跟踪管理、沟通、信息发布、实践总结、实践反馈等功能,实现了现代学徒制的流程化、监控化、过程化管理。
(二)课程管理体系方面
课程管理体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具体内容部分,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现代学徒制特点,强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建设。要立足于企业的需求和职业能力发展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课程设计突破现有学科体现的限制,依据文化创意产业用人需要和岗位标准转变为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体系,使课程体系能紧密结合企业员工培养的要求与实际工作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呈现出每个岗位需求及配套的各种标准化实施的行业职业标准。要根据现实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的上课时间、地点及方式。适应分批次分散实习,实行“柔性+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采用慕课、翻转课程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开展跨时空的专业知识拓展。还要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推行企业资格准入标准,对招收学徒制企业的“培训资格”进行把关和监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标准》《现代学徒制企业准入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师徒岗位见习、实习手册》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达到文化创意类专业课程内容项目任务化、学习过程师徒化、学习情景岗位化。
(三)实践管理体系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校企深度合作,而校企合作需要实践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实践管理体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点。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岗位标准,依据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任务的项目化,实践管理体系应体现出是学生技能操作、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提升的场所,更是对社会接触与过渡的手段。传统实践管理系统仅仅局限于校内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的实践管理模式,而现代学徒制是突破时间界限、空间界限的校企交替教学、双向培养的模式,形成现代学体制实践管理系统。在实践过程中,为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应该遵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三方协议书》《现代学徒制安全协议书》。2018年,学校与网龙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柳州大学城共享区投资400多万,共建“虚拟现实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该项目由学校出资采购该公司设备、企业提供场地的共建互惠互相的教学基地,因此涉及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国有资产设备管理办法》。建立校企合作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管理机制,保障了现代学徒制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师资队伍管理体系
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创新性、混合性和能力性的应用型人才,就是现代学徒制实现的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关键点。因此,应聘请理论性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業技术骨干作为企业师傅,采用院校教师共同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教育模式。采用全程“双元制”培养的校企师资互聘互训管理机制、联合开发横向项目、开展应用技术服务等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方式,从而使学校教师通过合作实现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机会,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企业教师在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得到加强与锻炼;解决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教学衔接问题,最终实现师资队伍教改、教学、科研、服务等四大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同享,优化“双导师”结构,加快“双导师”培养,提升具备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型的教师技能,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双导师”教师管理办法》,创建师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与激励机制,鼓励校企双方教师敬业、勤业、精业,为骨干教师的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创造动力和空间。
(五)质量监控评价管理体系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依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行监督管理,达成共识、明确责任。教学管理机制是质量监控的前提和基础,呈现质量监控的核心过程管理;学徒的评价考核与反馈确保可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
第一,跨部门、多主体共同监管合作平台。发挥“学校—二级学院—企业”教学监控管理三主体职能,企业负责人(人事部门)在企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巡视,开展相关记录和协调工作;学校相关监督部门深入企业和教学现场进行听课,组织学生座谈会、查阅教学日志记录、抽查学徒课程任务训练情况。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上半年启用的“蘑菇丁”实习平台,校企“双主体”有效监控管理教学过程,是对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保障。
第二,以制度规范为标准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质量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开展。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标准、课程标准、企业标准、学生管理制度、考核标准等制度作为依据,极大保障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第三,重构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校企“双主体”,学生自评、社会反馈和第三方评价参与等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首先,注重项目任务过程化,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过程考核,及时反馈和沟通确保学习过程有效把控与调整。其次,注重项目成果实用化和展示化,如设计作品现实运用程度、设计作品展览或发表,以及优秀学徒或团队的评比等。再次,依据文化创意产业岗位标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果证明。所以,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是形成性、过程性、多元性及项目性的原则。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考核与验收管理办法》,形成一个包容、开放、灵活的育人制度。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现代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学徒与岗位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教育与产业对接。只有教学管理符合高校发展与社会需求,才能使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更加完善、可持续开展,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培养所面临的人才匮乏难题,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给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给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核心竞争力,从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晓兰,张海峰,童丰生.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5(26)
[2]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3]欧丽阳,罗金彪.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7(4)
[4]李庆祥.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室内设计施工图》课程设置与开发[J].艺术科技,2014(4)
[5]徐群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3
[6]郑玉清,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及运行机制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