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蓓
【摘 要】本文论述“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数学类课程的学习管理,针对高职院校数学类课程学习管理中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教师教学思维陈旧、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全员”协同合作击破数学类课程学习的思想壁垒、“全过程”强调学生思想转变的各阶段的把控、“全方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对策,从而解决高职数学类课程学习管理问题。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数学类课程 学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152-02
199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技巧,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能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操作技能,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水平。
一、高职院校专业学习特点
(一)课程前后关联性强,学习难度大。按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安排,每学期开设课程基本控制在7~9门,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除第一学期基础课程较多,后续学习多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高職学生多招收普通高中、中职对口生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基础较差,普遍反映数学、电工电子、力学类课程难度较大。但每个阶段遵循持续渐进的教学原则,前后课程衔接紧密,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教学阶段。
(二)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要求高
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技巧,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不仅是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训、操作课内占比均有相应的要求。
(三)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我国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现在部分地区高校招生录取率超90%,其中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招生的进一步扩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直接的结果,招收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为学习的“老大难”问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素质的提升,甚至步入社会等,都有不少影响。
二、高职院校数学类课程学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自学能力不强
对于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而言,进入高职院校后,之前的中学高压高强度教学管理模式不复存在,外部“诱惑”抵御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丧失奋进学习的目标。对于中职对口入学的学生而言,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本身就是薄弱环节,他们通过前期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已掌握部分专业知识,尝试过部分工作岗位的实习、实训,因而优越感增强,自我要求不严,无法跟上学习节奏,最终造成课业的缺失。
(二)对高职数学类课程缺乏足够了解,学习热情不高
经过中学数学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体验过“题海”战术的学生普遍对数学课程已形成固定认识。加之入学前后同学的交流,对数学类课程普遍产生一定的排斥、畏惧心理,最终导致普遍对数学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三)教师教学思维陈旧,与实际存在脱节现象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任务,由于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要求,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技术。但封闭在“象牙塔”中的数学教师由于跟外界接触不多,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更新跟专业、行业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导致学生感到所学和专业上的应用存在很大差距,不免感到迷茫。加之学生之间的传递效应,学习受到干扰成为必然结果。
(四)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忙于自身价值的提升,出现外部事务多于本职工作的情况,教学工作投入不足,应付式的完成授课工作,上课缺乏激情,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敬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数学类课程学习管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简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实践。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研究高职院校数学类课程学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强调全员参与、全程掌控、全方位设计,扎实学习基础,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全员”协同合作击破数学类课程学习的思想壁垒
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主体,全方位改革考评方式,建立考评与激励相结合的新机制。针对数学类课程学习的思想壁垒,学校层面,优化“教评学”“学评教”模式,除了以调查问卷、学生成绩等形式量化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的工作外,增加教学督导评价、教研室评价、企业评价模式,减轻教职员工的思想负担。鼓励班主任、辅导员通过听课、评课方式,对课程教学提出意见;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关怀,将育人工作做实做细。家庭层面,辅导员、班主任应与家长建立多渠道沟通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建立学困生的帮扶工作的同时,建议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思想上打破闻“数”就跑的壁垒。教师层面,细致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调整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与专业的衔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与班主任、辅导员的沟通,将学生学习出现的常规问题尽量消灭于萌芽状态,譬如课堂玩手机、无故旷课等。学生层面,重视对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发掘与培养,鼓励发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新思维、新见解,为有潜力学生创造提升渠道,为学困生互助、自助提供帮助。组建数学建模等社团,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打破学生对数学固有思维,让数学“活”起来。
(二)“全过程”强调学生思想转变的各阶段的把控
高职院校数学类课程多开设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这一年,多注重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学风学纪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第一学年所开设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仅肩负着教学任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做到育教结合。针对不同渠道招收的学生,教师的育教方式要有所调整。如高考入学的学生刚体验了一次不太成功的考试经历,自信心处在低潮期,授课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激励学生努力奋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中职对口入学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但有一定的专业动手能力和社会经验,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加强这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提升专业、课程的认同感是授课教师的关注重点。数学类课程虽然至多开设一学年,但教师的育人工作是持续性的。后续可通过社团经验交流会、各种交流平台等持续与学生进行沟通,开设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等有激发创新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同时可及时了解专业需求,为课程的发展、调整创造条件。
(三)“全方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还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搭建社团组织、特长展示、科技创研、创新创业的平台,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专业课程的改革,基础课程必须做出支撑。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工科、经管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不能也不可以再固守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顺应职业教育特点,配合专业需要,调整开设课程,改进课程的教材、教学方法。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土建类数学课程已从教材到开设形式都进行了改革。与专业合作自编教材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核,正式出版发行,近两年投入课程使用,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开设课程由單一的高等数学调整为数学(专业应用数学)、工程数学、数学建模,开满一个学年,学生学习、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展数学建模协会,组织校内数学文化、数学建模等方面的讲座培训,发掘部分学生创新潜力,计划继续组织参与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参与专利申报、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增强学生生活自信、能力自信,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工科、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学类课程的学习管理是关乎学生的整体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反复修正的过程。通过“三全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设计架构,在数学课程的学习管理中融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掘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育教融合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保证学生的思想信念、理想抱负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求,辅助学生步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菲.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2]韩楚.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J].求知导刊,2016(2)
[3]涂进喜.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J].考试周刊,2016(51)
[4]李肖峰,李振良.高校“全员育人”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