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松吟
【摘 要】本文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价值,提出多层面配合,打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建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043-03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1.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能够经历艰辛磨难,依然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什么力量使我们国家历尽劫难而不死,屡遭侵略而未亡?其中固然有着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起了极大的作用。古往今来,多少爱国人士为了国家前途,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这些榜样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里是最有感召力的,也最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大学生只有树立了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把祖国的前途、命运时刻挂在心上,才能为自己的学习增加无穷的动力,才能有勇气、毅力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2.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思想和整体主义思想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性的中道,道德的中行,便形成了内与外、人与我的中。中和是“中庸”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主体与客体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大系统,这一思想对于坚持国家民族的统一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天人合一”教育学生要坚守道德信念与行为的一致性,既不保守,也不偏激,进而达到正确对待个人、集体、国家利益。
3.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一种正能量的人生态度,是中华民族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我们将这些精神渗透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能起到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每一代人都应肩负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要使自己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要有开拓进取的拼搏创新精神和立志成才的意愿。
4.帮助大学生树立道德修养的崇高目标
“慎独”既是崇高的道德目标,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如何教育大学生努力追求并实现“慎独”,则是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慎独”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调整行为的规范,主要通过信念和良心支配自己的行为,信念和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时的道德责任感。一个人在公开场合不做坏事,还比较容易做到,而在独处时,也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那就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今天我们用社会主义道德观来理解“慎独”,就是要求大学生们具有自我修养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随时随地用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青年学生对自己进行监督,增强自制力,在无人监督时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文化有塑造人、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涵,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的人格,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學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总之,思想政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共生的特点。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之一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采取简单移植的方法,而是通过批判,有所选择,有所扬弃,有所超越,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没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党的思想工作就显得十分吃力和艰难。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养分,才能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得更好。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起帮助作用
当前是一个网络和信息非常发达的社会,新旧思想冲突,各种利益矛盾不断出现,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的开放状态,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不少学生在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茫,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它一直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并且起到很好的思想指引和借鉴作用。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对广西5所高校800名各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现状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不高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文学名著、音乐、京剧、传统节日等方式来传承。只有让学生深度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只有5.1%的大学生阅读过中国的全部四大名著,阅读过一半的为11.0%,一本也没读的学生居然为18.5%。除了四大名著,学生对其他的文学如“古文观止”之类的更不感兴趣。学生们说在高中时期学的这些知识完全是为了高考,一旦考上大学,就再也不想学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了。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是相当缺失的。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讲实用,奉行“有用即真理”,凡涉及外语、计算机、公关广告之类的课程、讲座等,兴趣浓,热情高;相反,一些诸如社科文献检索、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则情绪低落。不可否认,那些热门课程对大学生走向社会能带来比较直接的实惠,可是他们丢弃的却是人生价值培养、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有些用人单位对当今毕业大学生评价最普遍的一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外语、计算机水平都不错,但是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感还有待提高。
2.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缺失
(1)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度。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民俗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于法定节假日的提案,大部分的大学生是支持的,但很多人只是单纯为了放假而支持,而真正去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及意义的大学生少之又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外文化不断传入我国,西方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除在春节这样的大节日之外,在其他节日中,许多青年人更倾向过西方的节日,比如大学生更热衷过西方情人节而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大学生对西方节日和文化有这么高的认同,这个问题让人深思。
(2)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认同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入,大学生们开拓了眼界,他们向往和追求新生活,西方的价值准则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唯我独尊”“个人主义”等西方思想影响了大学生,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行合一”“忠孝”等思想对大学生来说很陌生。这种状况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尴尬与困惑。在对大学生进行“天下为公”“人之两有”等传统文化了解的调查中,50%的大学生表示“不太理解”;对“小富即安”“安贫乐道”等这样传统消极思想的认识与否,4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或“说不清”;“说不清”的现象就是不能分辨是非,是惰性的表现,这样的问题也是引人深思的。
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不够
一些大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很看重物质的需求,而不太讲奉献,还有点任性和自私,做事都是讲究回报,不肯多付出,也没有多少爱心,比较自私和自我,诚信意识较弱,考试作弊,对国家资助没有做到感恩励志,存在没能按时还助学贷款等现象。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念在改变,喜欢超前消费而不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身上总伴随一些常见陋习,如虚荣、摆阔、穿名牌、互相攀比等。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一直受到西方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这包括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如音像制品、动画等在我国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这些产品多少有些不良的内容,如暴力和色情等。另外,网络文化一直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网上形形色色的内容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很淡薄。
2.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功近利的思想侵入大学生。当今大学生的求学态度不再那么单纯,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认为知识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种类型。所谓的“有用”就是英语考级、职业技能考证、驾照等,这些深得学生们的热衷,而人文素养教育被冷落在一边,显得没有价值和“无用”。
3.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出现重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高校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缺乏系统与整体的计划,使文化素质教育不被重视,处于日常应付的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不被重视削弱了教师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创造灵感,也使学生失去学习人文知识与通识知识的兴趣。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一)多层面配合,打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说明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我们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一体化,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时刻影响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政府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并以足够经费去落实和执行,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文化环境才能够名正言顺地顺利发展。当今是一个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体要通过微信平台、网络、电视、街道宣传等方式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团体、宣传部门、文化馆等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平台。
2.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和发展定位,营造古香古色的大学环境。比如建设相应的文化长廊、文化石、路牌、路标、教学楼等,这些都是文化宣传的载体。外在的环境能给学生一种文化视觉的传递。在校园软文化建设方面,要通过校风、学风、班风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内化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摇篮。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以身作则,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美德武装自己,尊老爱幼感化孩子的成长,营造充满正能量、和谐进步的家庭氛围。
(二)通过多种渠道,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
1.课堂是主阵地
大学生接受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通道。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很好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下功夫。要通过现代化技术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视频、PPT等,使课堂深入浅出。另外,还可以对大学生平时关注的热点,结合传统文化进行传授,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又不失传统文化的渗透。
2.第二课堂是有效途径
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专业课程有教学实践课,传统文化课也应如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有意识地安排教学实践课,组织学生到学校当地的文化纪念馆或文化古迹等地进行接地气的学习,或者开展红色电影展播赏析,通过观影的形式,让同学们分享观后感,或是以话剧表演、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優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互联网是重要载体
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正成为我国因特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学校要通过易班、公众微信平台,让学生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图文、音频、动画等形式打破平面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多方位感受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多举办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易班知识竞赛”,“网络杯”演讲比赛等,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自觉发扬优秀文化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