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义
摘 要:“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小学数学的课程宗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都需要教师以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能力解决现实问题为基础,这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教师应该要保证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数学课堂逐步从理论教学走向理实结合,促使小学数学课程实现素质教育。基于此,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小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在常规的“接受式”教学法中,小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数学考试成绩,使其在各类考试中取得成功。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却大大制约了小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教师、学生的教学视野都被局限在了教材的知识点上,师生都十分满足于现有的教学状态,很少从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分析活动。但是,数学是从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小学生在数学领域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提升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料、指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三个层面,讨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学习资料
要想让小学生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就应该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收集数学学习资料。这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数学知识等都比较匮乏,他们需要在充足的学习资料下完成应用数学的任务,而让他们亲自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够使他们真正建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个学习意识。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作业: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各类实物,畫出具备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实物图画。小学生很少从数学角度来观察生活,从未思考过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将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所学到的几何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而且让学生以画画的形式来写作业,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使其在绘图过程中认真回顾正方形、长方形的几何特点,进而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完成从生活中收集数学资料的任务。
二、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是小学生展开质疑的第一步,也是展开应用活动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指导他们观察生活现象,进而使其产生疑问,引导他们展开问题探究活动。
就如在二年级人教版的“长度单位”这一课中,笔者鼓励学生在家中对一些生活用品的长度进行测量,有的学生测量家中的筷子为17厘米,一支铅笔长约18厘米等;有的学生就自己家中的餐桌、沙发、床等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物体的长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认识的数字长度,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在测量活动结束之后,一名学生将家长所口述的“床长为两米”这一数据认真写在了本子上,在课堂教学中,向我提问:“厘米能表示所有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我的父母告诉我床的长度是两米呢?那两米是多少厘米呢?”提出这个问题,代表学生进行了深层思考,而且这个问题涉及长度单位的换算问题,十分有探究价值。因此,在“长度单位”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为学生补充了厘米、分米、米这三个长度单位的数学概念,并结合学生的测量数据渗透了长度单位换算教学。
三、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以质疑来刺激学生的“认知缺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之后,教师便要为其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使他们亲自得出某个数学结论、总结数学概念。在这种经历中,学生也必将会产生更大的学习自信,而这种学习心态也将反作用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
就如在“数据处理与收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统计校服尺寸”这一实践主题引导学生自行思考统计表的制图方法。笔者先统计了学生的衣服尺寸,将这些数据零散地呈现在小学生面前,然后让他们思考如何分类计数。大多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先把所有学生的衣服尺寸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出来,数一数同一个尺寸的学生数量,再将这些具体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之后,笔者鼓励小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要求他们自行制作校服尺寸统计表。在学生个人学习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将学生的统计表收集起来,进行分类,让学生共同商定各个统计表的优劣点。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在多种实践、课堂学习活动中锻炼小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小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培养一批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林永楷.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5.
[2]肖学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12):41.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