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勇
摘 要:为响应素质教育的深化实施,小学数学探究式的新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开拓学生新思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建构数学整体体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数学;创新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如何不再让学生禁锢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不在题海中游荡,不在满堂灌的课堂环境里煎熬,是素质教育下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思考的。本文以小学数學探究式教学手段为切入点展开阐述。
一、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上课讲理论,课后学生做习题,考试反馈教学成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所有的知识都是由老师强加于学生,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的。探究式的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改变。
以小组交流合作为形式,开展自主探究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索学习中来。教师在分配小组时,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均衡,最好是学习成绩有好有差,性格上有静有动,要有一定的互补性和差异性。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稍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整组发展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设问题,交流答案,既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兴趣,又丰富了课堂资源。小组内充分探究问题,增强合作协作能力,在互帮互助中提升每个人的综合素质。
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绝不是让老师完全撒手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更需要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老师列出每节课的教学提纲、疑点难点,设置基础类题目、提高类题目、创新性题目。要使每位学生在小组中都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探讨问题得出的答案“来之不易”,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二、理论联系实际,巧用数学解疑问
教学要以课本为纲,但绝不要局限于课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会做题、会考试,而是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老师要创设生活情景,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可以学以致用,才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数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用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用数学理论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把课堂的知识在课后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双向思考、双向体验。灵活掌握知识,学以致用,才是数学这一学科存在的最大功用。
在“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知是模糊的,只是知道1克很轻,1千克很重,但不能准确地判断出相应物品大概的重量,这便是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于是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在去超市时,注意观察商品所标的重量,把物品拎在手里感受下这些重量。学生对重量有了初步的认知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利用手边的任何物品,随机组合称重,看谁的重量和最接近2千克,谁就赢了。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大大地扩宽了学生对体验感知的认识。
三、培养创新能力,形成数学体系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考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是学生思维能力最活跃的时期,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创新能力强调的不是一道题目的解决方法,而是一类题的解决对策。不沉于固有的模式中,才能多角度思考,才有利于数学教学中各知识点、各单元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在头脑中树立数学体系。
在一次教学设计中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5( )=50( )=500( )在括号里加上单位名称让等式成立。学生感觉很有趣,纷纷开动脑筋,思考起来,最后有的学生说单位名称可以加米、分米、厘米,有的学生说元、角、分也可以成立。答案当然都是正确的,以这种创新式的题目既复习了单位间的换算,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泛,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总体来讲,素质教育绝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形式,而要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探究式的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放手课堂。培养学生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探索生活的数学问题,把书本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开阔思维,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施楠.激发兴趣对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影响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樊丽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7(22).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