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红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和技术的进步,现代校园中欺凌事件发生率和事件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国外,诸如英国、美国、德国、芬兰、俄罗斯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合理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的时间也有所提前。因此,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内涵,掌握一定的应对方法,才能够很好地立德树人。
关键词:校园欺凌;调查研究;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事物也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教育界开始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并逐渐加深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地处城市郊区的教育人,似乎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只不过是字面、纸上、网络中,直到相关事件的发生,才让我认识到原来校园欺凌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发生在我们眼前。
基于知网中近60篇的相关文献和国外对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结论,得出“校园欺凌的含义包含:第一,行为具有重复性;第二,各类故意的言语或身体暴力;第三,欺凌者力量(身体的或社会的)强大于被欺凌者。”[1]校园欺凌的界定反映校园欺凌本身与我们所理解的校园暴力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欺凌的方式不仅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甚至包括比较流行的网络暴力等具有欺负、侮辱性质的伤害行为。基于对校园欺凌的正确界定,参考国外,特别是俄罗斯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运用“李尔研究法”结合“施米施克调查表”,针对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的态度设计问卷。在笔者学校的2~6年级,1022名师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郊区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种类呈现时代化特征
调查显示,在城郊小学的各个年段均出现了校园欺凌的现
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增加,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同时,伴随年龄的增加,不同形式的欺凌状况之间的比例也呈现一种正相关。口头和间接的欺凌比直接的暴力接触和欺凌比重要大。
伴随虚拟网络的流行,在校园欺凌方式中网络语言暴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并且在调查中学生也普遍反映,对于这一种网络流言的散布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对受欺凌者产生的影响很大。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伴随学生年龄的增加,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主体,特别是欺凌者呈现人格化暴力的倾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某些确定被害者的欺凌形式比较多。
二、郊区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方式陈旧,治标不治本
1.传统教育方式,促使欺凌者变本加厉
在针对教师的相关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当班级出现以上各类校园欺凌事件时,教师一般对除肢体攻击以外的校园欺凌事件重视程度不够,大多采取的是简单的批评教育,这往往导致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对于教师比较重视的身体的恶意攻击,由于与校园安全密切相关,往往被教师放大教育,请家长、开主题班会、专题晨会教育等等,而系列教育也并非都能够震慑欺凌者,有些甚至走上了彻底放纵自己的道路,走向家长和学校教育的对立面。
2.被欺凌者无计可施,无法自保性格懦弱
在调查问卷和西方的研究中均得出一个结论,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受到欺凌后往往不会选择告诉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寻求他人帮助的学生在大龄学生的潜意识里往往被认为是“告密者”,学生不愿意与他们交往。”[2]被欺凌者长期的压抑得不到纾解后,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怯懦和性格上的胆小,这些性格的缺陷往往对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也会造成影响。
三、借鉴引进,去粗取精,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1.加强立法,让学校应对校园欺凌有法可依
现阶段学校应对校园欺凌还比较迷茫,再加上中国现阶段对学校教育的道德绑架和舆论放大,使得在国外正常的校园欺凌事件,在中国却好似“家丑”般不可外扬。加强校园欺凌方面的立法,可使学校在处理欺凌问题时站得住脚,有法可依。
2.关注欺凌事件后续,关注欺凌事件双方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所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多是应对学生的咨询(少数情况)和对学生的团体辅导。而欺凌事件一旦发生,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处理,而是涉事学生在事件发生期间和事后的心理状态,及时地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和帮助,确保学生在经历欺凌事件后,能够以健康的心理应对学习和校园生活。
现阶段,对我国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研究仍然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社会的发展、网络意识的觉醒都赋予了我们小学校园反欺凌事业更加艰巨的任务。笔者相信只要深入研究,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集聚家庭教育的支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李祥.論我国反校园欺凌的实践困惑与立法构想[J].基础教育,2017(2):28.
[2]张爱军.校园暴力的三维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8.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