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玮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动态生成理念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动态生成理念的运用展开研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中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多方面论述动态生成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理念;应用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启蒙阶段,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思考方式,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观点解决问题,为长远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依赖于填鸭式教学法,只是机械地掌握理论知识,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而借助动态生成理念,改变了师生的角色,既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那么我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浅谈动态生成理念的应用。
一、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形成了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那么应用动态生成理念,需要教师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几何教学单元,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几何图形,能够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以及简单的性质。相对来说这块知识比较简单,于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各种学习资料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教师主要承担引导者的角色,每当学生出现问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直接对问题进行讲解,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引导,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解答能力,为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把握教学时机,有效生成
动态生成教学理念的应用,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时机,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成,提升教学效果。就以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运算定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这些知识进行灌输,很难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掌握。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练习来发现运算定律的运用。比如在讲解“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中”的部分时,教师可以选择一道经典的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且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核对。学生在完成计算之后发现自己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同,教师这时则要把握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对这一定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把握教学实际,借助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实现有效的生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有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學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动态生成理念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相对来说,这样的题型对小学生的要求过高,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这样的习题。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经典习题,学生拿到习题之后,通过合作,自由讨论,从各个角度提出观点,对有效的题设信息进行分解,从而更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而有的学生会提出方程的思想,有的学生又会提出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借助多种解题思想列出表达式,解答习题。最后,再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将这样的解题思路进行重复,能够构建严谨的数学解题模型,克服难点习题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题能力。
四、注重课后学习的引导
应用动态生成理念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果,必然离不开科学性的引导,这样既可以解决好学生的学习问题,也可以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讲解“巧设单位一”的数学思想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在课后作业中出现了很多错误。这时,教师要对这样的现象引起重视,从而主动与这些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再一次讲解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知识。随后,为学生制订简单的学习计划,对这些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加强,提升解题能力与数学思维。同时,教师要从心理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注重课后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后学习效果,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动态生存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科学的指导,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并且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各种学习困难。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就动态生成理念的应用展开研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应用,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小静.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刍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67.
[2]郑祥盛.开放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68.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