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本理念下阅读教学的追求目标

2018-03-10 02:54樊越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成长儿童语文

摘 要: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儿童,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教学中,只有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央,唤醒他们的体验,语文学习才能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源泉,语文教学也就回归到了童年,回归到了教育的根本。

关键词:语文;儿童;成长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他们认识世界,获得情感陶冶的重要方式。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发现,阅读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个体主动接受语言的熏陶,才能获得阅读理解。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感悟的时间。深入文字之中的阅读、思考,就是学生在文本中攀爬、摸索、探求的过程,他们逐渐走近作者,触摸到文字的节奏,甚至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的事例,阅读才真正与他们的成长产生了联系。这样的阅读,才是生本的,是生动的。

一、唤醒主体阅读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没有自己阅读教学无法进行,因而在教学中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活动,以自己对文本的领悟代替学生的感悟,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对文本有着童真的感受,有好奇,有疑问,在教学中希望获得教师的承认。实践中,当学生对文本有争论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积极、思维最开阔的时候,如果教师给他们讨论、争论的机会,学生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他们表达了自己,获得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承认。

要唤醒孩子的阅读意识,就要让儿童满载对阅读的兴趣走进文本。在一年级上册《对韵歌》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前置性小研究: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被编进了这样的对韵歌中?试着去读一读其他的对韵歌,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段学生好奇的心性,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还有哪些类似的内容。特别是提示他们要去观察生活中常見的现象,这就更调动了他们深入阅读的热情。

课堂上,教师还要关注轻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的和声细语,关切的眼神,会意的微笑,传递的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会让学生不知不觉间放下心中的紧张和戒备。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沉浸在阅读,他对每一个词语的描述,每一个句子的朗读,都会倾注情感在其中,并把这种阅读情感传递给学生,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

二、唤醒儿童生命感悟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见,阅读教学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是生命的火花相碰撞的旅程。教师只有保持自己的个性体验,才能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保持自身的这份独特性,才能唤醒学生对文本的生命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承载的内容是富有生命气息的,它描述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囊括了大地沧桑,沉淀着历史的精华。它需要我们用生命和经历去解读。学生虽然经历比较单一,但正因为自身的单纯,他们对事物的敏感也是成人无法取代的。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应允许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有一个极度张扬的空间。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一句话、一个词的含义的挖掘,对一个片段的品读,都会不自觉地和自己先前的生命体验相连,这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过程。

然而,多数孩子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难以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策略,体察学生微妙的情感变化,开启学生的心灵。在指导学生分辨“两点水”和“三点水”时,一位平时很安静的小女孩说:“三点水都和‘水有关系,带两点水的字表示冷的意思,那是因为冷了,那三点就抱在一起,变成了两点。”孩子的语言很稚嫩,但是其中流露出的对世界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却让人惊叹。当他们将语文的学习与自身的体验相互贯通,语文就烙印在了他们的生命中。

三、构建师生间的和谐生态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和谐生态的,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这段话揭示了师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关系,以及阅读教学是为了儿童愉悦地成长。

师生之间生动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二者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师生真挚地交往,真情的自然流露,教师呵护每一颗童心,善待每一个生命,珍视每一个日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不断丰盈自己的教育生命,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生态的课堂,是真正生本的课堂。

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适时鼓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获得愉悦感、满足感的同时,教师也同样获得了心灵的慰藉、精神的洗礼,教师和学生就是在这样共生共荣、心灵往来的阅读过程中,一起走进文本的世界,放飞思维,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2007(23).

[3]刘晓东.儿童精神世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肖川.当代教育思想精要[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樊越 (1971.06—)女,汉族,甘肃静宁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成长儿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