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测定在体育教学医务监督运用的策略

2018-03-10 02:54张哲云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

张哲云

摘 要:体育教学医务监督就是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引导体育运动参加者既要充分发挥机体的最大潜能,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又不致过度疲劳而损害健康。采用脉搏测定来衡量体育课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作为体育教学医务监督的手段,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关键词:脉搏测定;体育教学;医务监督

教师只有加深对脉搏的认识,明白医务监督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地加以运用,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脉搏的概念

脉搏是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人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所组成,负责人体氧气、二氧化碳、养分及废物的运送。血液经心脏的左心室收缩而挤压流入主动脉,传递到全身动脉。动脉是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与肌肉所形成的管路,当大量血液进入动脉会使动脉压力变大使得管径扩张,在体表较浅处动脉就可感受到。脉搏通常与心跳速率一致,借助触摸腕部的桡动脉可以测量脉搏速率。正常成人范围是每分钟60到100次,通常为每分钟70到80次,平均每分钟约72次。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医务监督的意义

医务监督是对从事体育运动人员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和观察,评价发育、训练和健康状况,为体育教师提供科学训练的依据,保证运动训练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手段。脉搏受心情、气候、身体状况、活动项目和内容、练习的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不同性质的活动对脉搏的影响目的在于为安排好体育课、检验课的运动负荷,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提供更为直观的理论参考依据。

三、体育教学中运用脉搏测定进行医务监督的策略

1.医务监督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医务监督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运动参加者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包括研究运动实践中出现的生理和病理问题;运动员机能状况评定;运动性疾病防治;病后训练安排;运动卫生;消除疲劳的方法等。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生理和病理问题是学校体育医务监督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体对运动适应的生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及其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

2.脉搏测定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

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运动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脉搏与吸氧量、与人体的做功能力呈线性相关。因此,在运动过程中脉搏的快慢能反映运动强度的大小;在安静状态下,脉搏反映机体的恢复程度。在运动实践中,通常把脉搏作为反映运动机能状态的窗口而广泛使用。我们需要了解这么几种脉搏情况:安静时脉搏、晨脉(即基础脉搏,是指清晨起床前,清醒状态下,卧位的脉搏数)、运动中脉搏、运动后脉搏。

3.体育教学中使用脉搏测定的途径

(1)衡量运动量的大小

脉搏测定是衡量运动量大小简便易行的方法。一般而言,中学时期的学生运动时脉搏应控制在每分钟140到150次,并且至少维持5分钟就能达到发展心肺功能的目的。在这个范围内,15分钟后脉搏没有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说明运动量大了,若运动后脉搏的变化不大,并在3分钟内恢复,表明运动量太小,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2)評定学生的体质状况

在一段时间内对晨脉进行反复测试,并记录在案,测量晨脉时要注意力求准确,让学生了解脉搏知识,知道怎样测定脉搏,选择测量时间,可安排在学期初和半期考后,此时测得的晨脉数可作为参考,用来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确保晨脉的准确性,规避因过度疲劳、兴奋、精神紧张、天气闷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测试结果超出基础脉搏。根据测量并记录在案的数据,随时了解学生体质变化情况。

(3)检验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基础脉搏数值的变化,直接反映学生的恢复情况和运动前体能状态。如果基础脉搏突然产生变化,应及时寻找原因,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如果是因为运动量或强度过大,则需要指导学生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和体能恢复,及时调整训练内容、计划,使身体机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4)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脉搏测定时,可以将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分成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四个环节,在每个部分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脉搏测定,了解一下学生的机能反应情况。

(5)测定时机和方法的把握

在体育课堂实施脉搏测定时,学生“动”时测定要做到快,“静”时测定要做到稳。例如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完了时,要等到让学生安静下来,稳定好情绪再进行测量;而基本部分,则应练习刚一做完马上就测。教师发令计时,口令洪亮、短促,采用6或10秒钟的数字值作为测定值,提高测量效率。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普及脉搏测定的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加强医务监督意识与行为,提高医务监督能力,预防运动损伤,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运动计划,有效地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7.

[2]王步标,华明,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77,470.

[3]胡英清.科学健身运动相关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1):63-66.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在高职护理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