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理应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遵循新课标要求,捕捉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在继承传统教学长处的基础上,使说明文阅读教学更有效呢?
一、把握文体,明确要求
说明文与一般文体相比,“个性鲜明”,它有富有逻辑的说明顺序,有多样的说明方法,它比一般文体的语言要求高,它要求准确、科学。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基本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无论是教学说明文、阅读说明文还是写作说明文,只要抓住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就很容易下手,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总的来说,小学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特点;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
二、以读促学,有效探究
教学说明文要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语言特点,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读写中学习运用语言,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有位老师在教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二课时时,设计了两次默读、两次朗读。鉴于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特点,默读可以作为它的课堂首选阅读方式。默读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学生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
1.读出文章的要点
第一处,带着问题默读三至五自然段,思考火星上的水有几方面的来源;第三处,默读思考火星上的水为什么没能留住。这两个问题围绕课文要点,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设计具有支撑力和牵引力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上来。
2.读出语言的特点
第二处,比较阅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众所周知,說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科学性的特点。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它的这一语言特点,而又避免学术性的教学呢?教师问了一个巧妙的问题:“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中的“也许”能否去掉?让学生在涵泳中明白什么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再在文中找找相似的句子读一读,学以致用。
3.读出作者的情感
说明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有这样几个句子“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虽然彗星和陨石能给火星带来大量的水,但很快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了”,亲切有趣的拟人句中含着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使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这就是第四处阅读。
文学即人学,关注学生的人生情趣,塑造学生崇高的志向,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说明文教学也可以是塑造学生崇高志趣的一个阵地。这需要教师另辟蹊径,在说明文中找到“金子”。《神奇的克隆》提到克隆技术是如何造福人类,可以熏陶学生为人类作贡献的情感。寓情于教,达到知识的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
三、依托文本,活化语言
语言学习如果仅仅满足于认识、感悟是永远不够的,只有把所积累的语言用于生活、学习中,才能提高语言的成活率。
在教授《人类的“老师”》一课的“薄壳结构”时,有位老师出示悉尼歌剧院照片和填空“当游船驶近悉尼海湾大桥,远远地看见濒临水面那些巨大的白色壳片群,像是……,又像是……,还如同……,在蓝天、碧海、绿树的映衬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人们纷纷按下快门。”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段文字补充得奇妙优美。教师相机揭示其实这也是一段说明的文字,说明文可以写得平实如本课文,也可以优美如这段话。这里的教学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较全面认识了说明文的语言特征。
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最后,教师大胆尝试让学生扮演火星进行自我介绍,要求注意遵循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这其实是对全文进行的第一人称复述,虽然有点难度,但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参加的积极性很高。活化了课堂,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达到了在口语交际中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四、质疑拓展,发挥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如上《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开头要写孙悟空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揭示了说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内学方法,课外用方法。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总之,学生学习说明文是发展的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应该在说明文的教学上多下工夫。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