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难度较高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小学生在接触数学的过程中因为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因此前期的学习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正是因为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一直都十分的吃力。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一直都是广大教育人员所关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肯定。重点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生活化;推广策略
一、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的营造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枯燥,而且涉及的都是一些计算与分析,在实际的学习中很难有效地营造出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概念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模拟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因此其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的效率普遍不高,一些学生如果早期的数学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学习会更加的困难,因为数学概念大多数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如果无法理解就无法学习,只能够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自然不高。而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打好相关的基础。
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数学看似是一门作用不大的理论性学科,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学,这就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注意观察数学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角度来观察身边的一切,剖析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著一定的观察价值,对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数字,例如,让学生留意身边用到数字的物品,并且加以记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通过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简单的生活知识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其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在讲解数学知识或者是数学概念时,仅仅依靠抽象的数学语言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进而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简单的生活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与知识,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要注意发现生活与数学知识中的联系,并加以合理的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够转化为生活问题,要确保知识应用于后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不能够为了教学而硬套上相关的生活知识,这样反而容易误导学生的思维。
3.知识的应用设计和呈现应体现生活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分析教学素材,并且合理地创建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不能够一味地强调概念,更不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强加到学生身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
4.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自己起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的生活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合理地应用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能力,这对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合理地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彩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3(4):78.
[2]刘建平.走进生活学数学:试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教学[J].科学咨询,2015,25(38):92-93.
[3]王志军.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7(2):208.
编辑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