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素芬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表演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快、更深。在表演形式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教师做示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小组合作精神,自主创新,模拟演绎,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文学的距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表演艺术;主观能动性;兴趣;创新;合作
表演艺术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中的艺术。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表演艺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快、更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在表演形式上,既可以采取教师做示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方式,也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合作精神,自主创新,模拟演绎。
一、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教师的表演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利用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对关键情节和内容做出形象化的解说和模仿,还原文本内容,使教学过程具体生动可感,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老师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让文字活動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有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排”一“摸”,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孔乙己的人物特点呢?我假装自己是穿着长袍的读书人,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手从兜中掏出准备好的硬币,若无其事地,一枚枚缓慢而有力地放在讲桌上,每放一枚就稍作停顿,直至九枚硬币整齐地排放在桌上,我朝台下轻蔑地一笑。学生正看得出神时,我变换角色,弓起腰,紧皱眉头,艰难而缓慢地从口袋里搜寻着,终于摸出了“四文钱”,用颤抖的手放在了桌上。我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动作,并谈谈其心理变化。学生立刻领悟到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及作为时代的落伍者和科举制度牺牲品的可悲。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仅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也让课文中的人物走下文本,深入到每名学生的心里。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能够把抽象的文字语言通过动作、表情转换为形象的肢体语言,把无声的情节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的创造、求异等思维得到发展。
二、学生自主创新,模拟演绎
课堂上的表演既可以由教师展现,也可以依据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由学生进行演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模拟演绎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学生初次尝试了表演课本剧。我提前为这个故事设定了三个场景,第一场是孙权在营帐中专心看书,此时吕蒙进帐拜见;第二场是鲁肃路经寻阳,受孙权之命到吕蒙府中与其商讨天下大事;第三场是鲁肃拜见吕母,并与吕蒙当堂结拜。在公布要排演课本剧后,学生积极踊跃地报名参与,选定饰演人物之后,便开始了排演。一个个“小演员”们,在梳理了故事情节后,借助各种资料揣摩人物角色。短短的几句对白,更是用心体会所饰角色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并自行添加了一些动作,力求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精心的准备,语文课“演员”们一入场立刻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表演结束后,我让台下的“观众”来做点评,并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的性格特点,学生都激烈讨论,分析到位,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表演形式很受学生的喜爱,他们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仅超越了语文课堂的局限性,也让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学习,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三、团队合作,多小组演出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可以采取多小组演出的形式,让学生自行组织,合作表演,让全班学生“动”起来。
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按角色把全班分成5个小组,由组长执笔,同学们参与,编写演出脚本并排练。全班学生组成评委会,投票选出最佳角色和表演最好的组。学生接受任务后,便毛遂自荐,为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先是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理解、领会,然后是琢磨、研讨,之后又进行表演实践,加工锤炼。由于表现欲的驱使,学生充分挖掘文章信息,仔细揣摩,力求自己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都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从而获得大家的认可。
学生在此过程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对人物的性格作了精准的把握。在排演及表演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将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表演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领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将表演艺术与课文内容、课堂学习相融合,相信一定会让语文课变得“有声有色有形”,使语文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彭院宝.新课标教案[M].延边教育出版社,2005.
[2]俞萍.语文课堂上的表演[J].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9).
[3]岳春梅.谈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6).
[7]谢静贝.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