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探索思维导图自主识字法的实践与研究

2018-03-10 02:55朴京花金梅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识字导图课题

朴京花 金梅

一、课题研究的原因

1.现实需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到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串串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结构体,学起来很困难,识字教学成了重中之重,更是我们的瓶颈问题。

2.巧遇机遇

当我困惑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课题研究的机会,黑龙江省民教部“十三五”课题——《朝鲜族中小学朝汉双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哈尔滨市民教部小学汉语学科开展的——市教研院十三项重点微课题之一《朝鲜族小学高年级学生汉语阅读课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的实施,为一线教师创设了扎扎实实学习研究的平台。我有幸参与,重点研究了《信息技术背景下探索思维导图自主识字法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过程中,教研员给了我们非常棒的引领与帮助。我也明白了课题研究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平时课例研究为切点展开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强加学习,奠定课题研究的基础

这是曾经在我的课堂上出现的一个小插曲,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教科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七色光七里有这样一道题:给“小”加一笔能变什么字?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木,少,不”。这答案是正确的吗?严格说起来是不对的,“少”字是把竖勾变成了竖以后再加的一笔。“小”加一笔其实是“朩”。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汉字有效融合给我们识字教学带来的好处。我也发现自己还需要再学习,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以下书籍。《细说汉字》《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研究与教学》《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自主识字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兴趣是基础,但是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作支撑,才会有好的效果。

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是识字者能够辨别字的音、形、义,在大脑中建立整体联系,实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而到了高年级,更要知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根基,所以要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弘扬民族文化。这是2011版《语文课标》、2014版《小学汉语课标》对汉字要求重点指出的部分。

《为人民服务》中的“鼎”是比较能代表中国古文化的较典型的汉字,所以用“鼎”字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我以“鼎”为中心发散出“词语、句子、课文、演变、器皿”等五个主干。其中“演变”这个支干就是追根溯源,它再分出两个支干,一个是字形的演变过程,另一个是字义的演变过程。根据它最古老的作用,又发散到了另一个大支干古代的“器皿”,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古器皿,彰显了中国古文化的博大。而左面的“词语”与“句子”看似很简单,其实这两个大支干既是獨立的,又在某一点相交相融到了我国的古典名著《三国志》上。古今对比,学生对这个字自然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再如《匆匆》里的“蒸”字。通过“蒸”字,联想到了“蒸汽机—瓦特—新动力系统—火车、轮船”等;又联想到了“烹饪—烹饪方式—中国饮食文化—当今流行的中国风……”。

根据年龄特点,我以“扶—半扶半放—放”的方式指导思维导图的绘制。低年级学生因为刚接触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先给他们框架,让他们熟悉方法,为他们指出方向,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汉字打基础。中年级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方法,所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理解自由绘制,学习汉字。高年级已开始张扬自己的个性,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自己创造新的汉字玩,而他们的灵感来源于新的汉字“囧”。

这就是信息技术背景下思维导图自主识字法带给我们的好处,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对字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旧知寻找到新知,还拓宽了视野,寻找到民族的文化、根基,学生的汉语素养自然会提升许多。

参考文献:

[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574.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三河:中信出版社,2010:544.

[3]卢瑞.微课识字,因微不凡[J].小学语文教学,2016,2(560):43.

[4]于丹.汉字是藏在我们民族掌心里的纹路[J].语文研究与教学,2016.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识字导图课题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