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地面飞翔

2018-03-10 02:55郑小平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期

郑小平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当前美术教学中,教师所定的目标往往都是既大又空,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掌握美术知识,构建出的课堂氛围也是无序的,这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优化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微观切入、宏观把握、细化教学目标,做到“贴着地面飞翔”,让学生够得着,在每节美术课后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正如美术课标上要求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关键词:微观切入;宏观把握;细化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能够对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与调控作用,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出对学生的激励与评价功能。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目标设计要具有有效性。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呈现出的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既大又空,学生在无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其效果也就会十分低下。如何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得有效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根据学生实际,细化教学目标,做到“贴着地面飞翔”,让学生够得着,在每节美术课后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正如美术课标上要求的:“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一、微观切入,细化目标

笔者认为,每节美术课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实际、文本以及具体的情景进行微观切入,细化目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切入,细化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对话文本,选择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离开文本的教学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空泛,教学目标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美术文本,面面俱到是不合时宜的。美术教材内容通常比较多而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正确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教,首先确定“教什么”,再来确定“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找准点,使教材文本成为确定目标的核心资源和重要凭借,这样才能确保目标的准确定位。因此对话文本,选择目标是细化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适度升降,体现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经验和发展需要,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将教学目标“拔高”或“降低”处理,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真正让学生有所发展。

(三)二度开发,生成目标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而在精心设计的课堂中也不免会遗漏一些细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法预知的意外会隨时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有心理准备,随时能够机智地应对。教师应当根据意外调整目标,做到二度开发,生成目标。

二、宏观把握,细化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是美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美术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要求,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学目标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确定目标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细化目标要宏观把握美术课程标准,做到不越位,也不缺位。

(一)细化目标要把握终极要求

总体目标清晰地告诉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及好奇心,让他们能够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发展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发展,让他们有自主创新意识,并勇于实践。在平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并进行自主探究,学会合作探究,用语言进行表达。这是细化目标时所要把握的终极要求,这是美术教学的根本。

(二)细化目标要把握梯度要求

在细化目标时,我们要认真把握目标梯度,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比如浙美版美术教材第4册、第6册、第10册中都有中国画教学内容,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细化目标时要做到把握梯度要求,第4册《水墨游戏》教学目标:了解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能控制水墨线条的变化,懂得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第6册《跳舞的点和线》则是:了解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第10册《水墨人物》的目标为: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人物,初步掌握水墨人物画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步骤,表现出人物的生动特点。第10册《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创作有意境的荷花作品,感受艺术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这样目标逐渐提升,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细化教学目标应宏观把握美术新课标,根据学生实际微观切入从分析、了解、理解、认识、描述、表现等方面做详细表述界定,从而使教学目标具体而实在,犹如贴着地面飞翔的风筝,使学生、教师触手可及。从而达到让教师的指导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有实效。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叶慧.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美术发展专业的构架和指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