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2018-03-10 07:55顾桐菲
现代交际 2018年3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案例教学

顾桐菲

摘要:随着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偏向语言能力的培养,一些外国人由于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日常交际中存在说话不得体而导致交际失败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立足于传统文化,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融合,使汉语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 节日文化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84-02

一、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一)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对外汉语课堂偏向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却忽视了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想真正灵活得体地运用一门语言,就必须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以泰国职业学校为例,笔者所在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泰国本土教材《Chinese for Communication》,该书分为1、2两册,但是有关中国节日文化的章节非常少,只在第一册第一课介绍中国概况时提及了部分中国节日。但是在一些其他章节的对话里却使用了“春节”“端午节”这样的词汇,学生虽然能正确发出读音,但是对“春节”“端午节”的起源和节日习俗等却知之甚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停留在表面。

(二)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传统节日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播和沉淀中,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形式,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也比较丰富,其更具直观性,这也为我们的汉语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老师更应抓住此优势,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将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语言教学相融合,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从而更好地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传统节日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笔者以端午节为例,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制定了教案设计以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教学,具体如下。

(一)导入

通过播放关于端午节的小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对端午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好!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个小视频!(播放端午节的视频)

同学们知道这是中国的哪个节日吗?(展示视频中出现的粽子、五色丝、龙舟的图片)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过个难忘的端午节好吗?

(二)讲授

老师生动演绎端午节的小故事,以此引入端午节起源的讲解。

1.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恰逢夏季,天气炎热,蚊虫较多,病毒滋生也很快,古时候由于医疗水平的落后和生活的贫穷,很多人在夏天会感染疾病,因此民间一致认为五月是不好的月份。为了祈求平安、健康,人们会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来驱毒避邪禳,久而久之,五月初五就变成了一个夏季大节。

2.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时间在仲夏时节,湿热的季节里,蚊蝇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人们在节日期间开展驱疫、采药、清洁活动,悬艾避瘟,用艾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1]。还有佩带彩丝避瘟,以五色丝系臂,据说五色丝是可以避兵灾、瘟病的,后世民间多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

端午节也是祭祀先人的时节,在多数地区人们祭祀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以此来缅怀他们的高尚情操。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不同的地区祭祀的先贤不一样。其中,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这一说法比较流行。每年端午节长江中游隆重而热闹的赛龙舟活动,就是为了追悼屈原。

提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粽子。它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其包裹的方式与包裹的内容都有特别的含义。随着社会的更替,粽子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粽子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投入汨罗江纪念屈原,而是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粽子的品种、样式也是层出不穷。我们今天也可以亲自尝试包粽子。

端午节最著名的节日活动就是“赛龙舟”。“赛龙舟”既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驱邪逐疫和表达对人神崇拜的信仰。端午节赛龙舟传统至今在南方水乡地区传承,人们会在这一天围绕在江河边,江河里龙舟争相驶向终点,龙舟上还会敲锣打鼓,一番热闹景象。尤其是在多江河的南方,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活动。

(三)提问、讨论

(1)什么时候是端午节?(2)端午节有哪些习俗?(3)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熏艾草、戴五色丝?(4)端午节最著名的节日活动是什么?

(四)课堂活动

包粽子和编五色丝。

(1)活动材料:糯米、芭蕉叶(地区限制,没有芦苇叶,以芭蕉叶代替)、彩色丝线。

(2)活动计划: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包粽子,一组编五色丝。老师讲解并示范包粽子和编五色丝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两小组同时进行,最后小组相互交换礼物。

(3)活动过程:1)老师讲解、示范包粽子和编五色丝的方法。2)分组并发放相关材料。3)学生按照分组,编五色丝和包粽子。(根据泰国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4)活动结束,老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对创新性的作品提出表扬。5)让两组学生互相交换礼物,并祝福对方端午节快乐。

(五)活动总结

两节课的时间,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我们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起源、习俗、活动,还亲手包了粽子,编織了五色丝,让同学们对端午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endprint

(六)课后作业

五个人为一组,形式不限,可以讲故事,可以做幻灯片,可以表演一个话剧,介绍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对外汉语课堂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

汉语课堂里,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中心。在针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习俗、活动等方面时,老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但是不能一直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讲解完节日的基本知识后,要鼓励学生一起参加课堂活动,让他们通过动手这一形式,从主观上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从而调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的最后,让学生一起交流或者交换礼物,会让学生有更大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二)活用多媒体,让课堂多姿多彩

语言课本身就是枯燥的,学生也不能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汉语教师要灵活运用卡片、视频、幻灯片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授课时,要多走动,站到学生中间去,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展示图片时也能让学生看得更加清楚。汉语老师要灵活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增加课堂活动。在设计节日文化的课堂活动时,一定要耐心讲解和指导,对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用对比、尊重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汉语老师可以灵活对比相似的节日习俗。例如端午节的粽子,泰国也有类似的传统甜点,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创新,开展中泰甜点的相互融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另外,汉语老师在讲解传统文化时,应以“不炫耀本国文化不贬低他国文化为原则,尊重文化差异,让不同的文化在友好的氛围中共同发展”[2]。尊重学生学习文化的意愿,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文化,才能让汉语文化课堂更加完美,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顺利地传播。

对外汉语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更加全面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针对不同的学生素质、不同的教学地点,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真正地让学生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汉语老师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满足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多方面的需求,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事业。

参考文献:

[1]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4):229-238.

[2]黄万友.对外汉语教学中典型传统节日的教学设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責任编辑:刘 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