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美娟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巧妙的导入,成功的课前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的导入就像兴奋剂,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主动而愉悦,教师教得也更富有激情与动力,整个教学一片和谐融洽,这样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體事物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切实地打开学生的心门,激起学生主动认知的兴趣。
1.语言描述。声音对人心灵的震撼力是巨大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清晰、明确、生动,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教学《白杨》一课,为了让学生对大戈壁恶劣的环境有较深的印象,上课伊始,我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茫茫的大戈壁一望无际,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呼呼的狂风刮起来,戈壁上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这一段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入那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为理解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做了较好的铺垫。
2.插图。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插图不是教材的附属品,而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加强理解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出示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问学生看了这温馨的画面,想起了什么,或者想说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3.视频。视频集逼真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于一体,同时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愉悦身心。视频可以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我顺势导入新课:“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感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和魅力。”学习《最后的姿势》一课,我先让学生看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画面及谭千秋老师展开双臂护卫学生的雕像,并辅以语言描述:“2008年的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一座座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这节课,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老师——谭千秋,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谭千秋老师的无私大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一个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4.音乐渲染。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在设计导入时,可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乐曲作为开场。教学《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学《月光曲》,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乐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连绵,令学生陶醉。此时,我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这优美动听的乐曲是谁谱写的?是怎样谱成的?包含着哪些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曲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引发了探究的心理,激起了学习课文的兴趣。教《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让学生欣赏二部曲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诗一般的歌词。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学生被深深吸引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很快地融入学习情境中,收到了入情入境的导入效果。
二、联系旧知,温故知新
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温习已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导入并学习新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学习《爱之链》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爱如茉莉》,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我因势利导:“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散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爱之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再看《古诗两首》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
——《春望》,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
生背《春望》。
师:背得真好!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诗人杜甫开始了长达8年的逃难生活。在这8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绪。因此当这位饱经忧患的爱国诗人听到安史之乱即将平息的消息时,欣喜若狂,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情感的闸门,喷涌而出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学习这首诗打下了感情基础。
教材都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恰当的设问、复习旧知识联系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设一座认知的桥梁,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同是写景的课文,同是写人的课文,同一位作者的文章,相同主题的课文,都可以采用此法巧妙引入新课。
三、提问质疑,巧设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疑、解疑的过程。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奇的、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善于发问的个性,以“紧扣课文,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收获成功的快乐。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问题:“鱼游到了纸上,不太可能吧?”“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无需教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学文。学习《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出示实物听诊器并在黑板上板书“听诊器”三个字后教师讲解:“听诊器就是听筒,医生靠它从人的体表听取体内的声音检查胸部和腹部的情况。”在板书“世界上第一个”后提问:“加上这几个字,又看到现在的听诊器,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了下面3个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是谁发明的?他是怎样发明的?这样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再看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
由于设置了悬念,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
教无定法,以学定教。导入的方式有许多,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我们都可以大胆采用,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让整个课堂教学因导入而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编辑∕王剑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