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银科+周序
以浙江3+(7选3)和上海3+(6选3)试点的第一轮新高考实验较为顺利地结束了。2018年9月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将跟进这一步伐。新高考推广到全国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这场改革的焦点毫无疑问就是“文理不分科”,被认为可以让学生从吃规定的“套餐”到自选的“自助餐”,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权。但是细究起来,似乎不是这么简单。
一、自主权真的增加了吗?
将6选3和7选3简单地排列组合,就得出20或35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供学生选择,从理论上来说,的确具有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的可能性。有一些调查统计发现,上海考生中选择传统的政、史、地或理、化、生这样纯文科或者纯理科的只有12%,其余88%的学生都是跨文理选科,这一数据释放出的信息是,文理不分科后,学生自主选择权更大了,更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有人对比了浙江省2016年和2017年的高考数据后指出,实行新高考后,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几乎减少一半,这是因为学生“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造成的。也有记者调查发现:“相比于自己喜欢的科目,大多数受访者更偏向于自己擅长的、能拿高分的科目。”从兴趣出发的自主选择沦为了以分数为依据的自主选择。我们也不知道选择纯文或纯理组合的12%当中,纯文或纯理各自比例为何,但估计选择纯文的应该占了绝大多数,因为相比于理科兼跨文科,要想从文科兼跨理科,学习的难度倍增。如果真是这样,所谓的“文理不分科”则更像是部分理科内部偏科学生的救命稻草,但对那些本就笃定学文的学生来说却没有什么帮助。从这个角度考虑,这样的改革就不大可能改变固有的格局,反而可能为投机者提供退路。
二、“自助餐”还是“开小灶”?
对于高考不分文理科,一个流行的比喻是新高考将以往的科目“套餐”变为了“自助餐”。但从上文分析可知,自主权实质上并未有所增加,因此,“套餐”其实还是“套餐”,只是披上了“自助餐”的外衣而已。
很多提供“套餐”的“食堂”,也就是各学校,还没有做好变为“自助餐厅”的准备。它们没有足够的“厨师”(教师)与“餐桌”(教室)。自主选科的影响,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大增,现有的场地也捉襟见肘。虽然不管怎么说“自助餐厅”也都开起来了,而且貌似“生意兴隆”,但如果问问这些作为“顾客”的学生,“菜品”(课程)是否可口,回答并不如我们所期许的那么好。有学生对记者说,让我自主选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小白鼠,有些迷茫”。之所以还“不得不”选择这一“自助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在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选了。
真正按照自身兴趣、意愿进行科目选择的学生也不是没有,但显然不是100%的学生如此,我们甚至不能乐观地估计说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如此。当不斷有媒体报道,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不知该选择什么而沿袭了文理分科的老路,甚至有教师认为,这是在继续变相文理分科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大量学生所选的只不过是“包装”成“自助餐”形式的“套餐”而已。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自助餐”
对于浙江和上海刚刚过去的新高考试验,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读的内容还有太多。文理不分科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实践效果却有些不痛不痒。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学科,尤其是对物理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打消文理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能够得到协调发展,但如果造成了学生对某些公认“较难”“不容易拿高分”的学科望而却步,退而求其次,这显然有违设计者的初衷。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势必将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乃至威胁到新高考改革的未来走向。
所以,当务之急是对浙江和上海的试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并着重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例如,是否可以将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心前移,从初中起开始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从而避免他们在高考选科的时候“如小白鼠一般迷茫”的状态?再如,能否对高考各科成绩实行标准分制度,从而避免“哪科成绩高就选哪科”的情况?当学生意识到原始分低并不意味着标准分低的时候,现存这种不约而同地“回避原始分很难拿高分的科目”的情况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学生也就可能在更大程度上从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出发进行科目选择了。当“自助餐”不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的时候,“披着自助外衣”的“套餐”才不至于大行其道,这个时候,学生的自主权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彰显。
(作者单位:1. 四川师范大学文科学报;2.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