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三中高三班主任鲍方被自己学生连刺26刀身亡。这一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当前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现状、师生恶性冲突、教师工作及生存环境等问题的强烈关注。事实上,这绝非学生伤害教师的第一起事件。据《法制晚报》的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全国就有至少13起教师被袭击事件,分别发生在湖南、广东、四川、福建、云南、吉林、重庆、湖北、上海等地,其中云南、湖南、上海三地均有两起教师被伤害事件发生。[1]学生伤害教师事件量大面广,影响极为恶劣,已成为教育行业乃至全社会无法忽视的重大舆情。为什么近年来教育领域会如此高频度地发生学生伤害教师的极端恶性事件?其背后的深层推手是什么?如何有效防范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笔者认为,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观照和分析,深度认识及化解当前频发的学生伤害教师极端恶性事件不无裨益。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和研究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其相关概念和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学佳劳伦斯·克雷明20世纪70年代提出,之后迅速得到教育学界的广泛认同。所谓生态,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存在和發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2]在这一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性质各异的生态因子,以多维镶嵌的方式相互交叉,交织重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教育的竞争、协同、进化和发展,达到教育生态平衡和生态和谐。从这一意义上说,教育生态学其实是借助生态学,强调生态平衡和生态和谐的理念,强调建立教育生态观念,主张从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的视角,去观照、理解、分析和解释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探究隐藏在教育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寻求实现最佳教育生态结构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生态学启发我们,从系统、整体、联系、共生的视角对学生伤害教师事件进行分析,以获得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一、师生冲突与情感失谐:学生伤害教师事件的表层因子
从表面上看,学生伤害教师事件的直接动因是师生冲突。所谓师生冲突,即师生之间直接和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师生冲突是中小学的普遍现象。早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15.1%的学生表示经常与教师发生冲突。其中,男生与教师经常发生冲突的比例高达19.7%,女生经常与教师发生冲突的比例也达到了12%。[3]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其中两个占比最大的主体,共处时间长,交互活动频繁,这是师生发生冲突的概率论基础;从另一方面看,在学校和教室里,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必然会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而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也会对教师有着不尽相同的期望。当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期望不一致时,如果教师不了解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真实诉求,缺乏相关的沟通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就极易引发师生冲突,这是师生冲突的发生机制。对于认为师生冲突是导致学生伤害教师事件主因的观点来说,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尽管中小学师生冲突频仍,但从冲突的性质和程度上看,绝大部分都属于一般性冲突、偶发性冲突和良性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较低,师生之间虽有矛盾,但没有根本性、原则性的对立,冲突行为在教师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演化为对抗性、持续性甚至是恶性冲突,从而导致极端恶性事件。师生冲突并不必然导致恶性事件,除非有其他因素使得师生冲突发生激化和恶化。从这一角度看,即便师生冲突是引发学生伤害教师事件的因子,也只能是表层因子之一,而非唯一、深层的因子。
近年来,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和相关研究表明,与当前中小学师生冲突的激化和恶化趋势相伴的是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失谐。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对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有效教学、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师生生存状态、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重要条件。在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下,即便师生之间产生了冲突,双方也倾向于积极沟通和协商,寻求化解之道。但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深入变革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在多方面的冲击下,进入到一个问题频发的危机阶段”,[4]师生之间缺乏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威权主义严重;师生情感疏离、隔阂、淡漠;教师惩戒学生现象严重等。昆明的一项针对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显示,25%的学生与教师处于高冲突状态,高达35%的学生与教师处于高度回避状态。[5]这些现象表明,当前师生关系失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失去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滋润”和“调节”,师生之间原本一般的、偶发的、良性的冲突,就很有可能向特殊的、经常的、恶性的冲突演变,从而助推了教师严重体罚学生、师生肢体冲突、学生对抗教师、扰乱教育秩序甚至伺机报复等现象的发生,最终导致学生乃至家长暴力袭击、伤害教师的极端恶性事件。
二、教育生态畸变:学生伤害教师事件的深层肌理剖析
从上述分析看,当前中小学师生冲突的加剧与情感的失谐,确实对于学生伤害教师事件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师生冲突和情感失谐只是这类恶性事件产生的表层因子,底层的教育生态系统畸变与失衡才是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教育生态学主张,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教育生态环境的产物。教育生态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文化、心理、时代特征以及时尚趋向等。这一系统潜移默化地对教育产生影响。当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与和谐状态时,教育活动就表现为正向的效果与较高的质量。一旦这一系统遭到破坏或发生畸变,就会造成教育理性功能的消解和变异、教育德性的弱化或丧失,导致教育的负效应。[6]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多地高频度地发生学生伤害教师的恶性事件,表明我们的教育生态系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畸变与失衡,这种深层的生态畸变已经对教育活动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整体而言,当前教育生态系统的畸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endprint
1. 社会和家庭层面
当前的教育指导思想与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畸变。教育生态是当下社会与家庭主流教育观念的外在显现,是教育思想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育磁场和氛围。在教育生态系统的交织重叠、多维镶嵌、性质各异的诸多因子中,教育指导思想和价值观是最为底层和核心的因素,对教育活动和行为产生根本影响。在当下的社会与家庭中,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导向的功利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盛行,教育的升学和就业功能日益凸显,育人功能遭到严重漠视和鄙视,教育正逐步沦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在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的教育指导思想和价值观的驱动下,教育生态出现了明显的“合规律性与目的性”偏离,导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一种滑稽而沉重的非理性存在。教育目标狭窄单一,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课程内容偏、难、繁、旧,机械操练和题海战术盛行;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无视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有论者以“被剧场效应绑架的教育”a生
动描绘了物质功利至上的教育价值观主导下我国当前教育生态的畸变状态。在功利教育思想的驱动下,“剧场”里的观众—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把本应用来坐的椅子踩在脚下,无视教育的秩序和规则,对学生的教育负荷层层加码,最后教育的秩序必然失控,所有教育相关者特别是孩子都会丧失正常理性的状态,最终酿就包括学生伤害教师在内的诸多无法预估的可怕后果。
2. 学校层面
以学生成绩为导向的教师考评范式成为主流管理和评价制度,学校教育中管理主义倾向突出。在应试教育当道、升学率成为办学主要追求的功利教育观的指引下,学校出现越来越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即学校的一切制度、内容和方法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指标,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衡量和考核教师的核心乃至唯一指标。这种做法强化了教师的非人格化倾向,诱导甚至迫使教师无视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精神需要,将教育简化和窄化为知识灌输、题海战术和机械操练,疏离和恶化师生关系,加剧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厌学心理。单一、机械、管理主义倾向突出的教师评价制度,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教育艺术和人性关怀,放弃与学生心平气和、春风化雨的沟通和交流,直接采用简单、粗暴、高压的知识灌输方式,进而导致教育过程和方法的严重畸变,教育生态恶化加剧。
3. 学生层面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人格发展障碍、行为怪癖冲动等心理畸变现象严重。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身心发展最为迅猛也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面临着这样几对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能否得到顺利解决,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关怀与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支持是父母的理解、关爱与交流。但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了必要的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极易形成自卑、孤僻、逆反、怨恨的心理,进而导致行为偏差、人格与交往障碍甚至报复心理等反社会人格与行为。而城市儿童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由于父母工作压力普遍过重,无暇、无力与孩子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与此同时,网络等多元化渠道裹挟而来的多元化思潮,使得中小学生难以分辨、难以自控,从而加剧了他们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当代中小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心理问题有增加的趋势。受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巨大的学业压力,很多中小学生出现了抑郁、自私、脆弱、狭隘等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学生产生自杀行为。仅2010年1月1日至11月27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中小学生成功自杀的数量达到73起。”[7]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教育生态修复:防范学生伤害教师事件的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防范这类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立足于教育生态的高度,从系统、整体、联系、共生的视角出发,对教育生态进行整体修复,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万全之策。从教育生态学的立场出发,根治学生伤害教师难题的基本思路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失谐师生关系的微观治理
由前述可知,师生关系紧张、情感失谐是导致师生冲突恶化和激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失谐的师生关系必须首先进行“微观治理”。首先,教师要消除传统的权威意识,树立平等、对话和合作的良性师生关系。当下社会已进入到“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已不复存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那种“操纵—依附”式师生关系必然会导致师生交往的阻隔甚至对立,教育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也难以得到尊重、培育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和对话的关系,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8]保障学生作为独立主体的人,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自由地表达,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其次,学校要引导教师了解社会转型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了解当下学生主体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特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能够宽容、合理地看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特有的矛盾与冲动,并给以情感支持、专业支持和社会支持。
2. 教育生态修复的宏观统筹
与师生关系的微观治理相比,教育生态的宏观统筹则更为基础、更为重要。有人形象地做了一个类比:在浑水中洗衣服,衣服会越洗越脏。只是一味增加洗衣服的时间,加大搓洗衣服的力度,是没有用的,必须首先致力于改善整个水系的水质,最后才能让衣服焕然一新。[9]教育生态的修复,涉及多维镶嵌、交织重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多維空间和多元因子,极为复杂,其成效绝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却是化解和防范伤害教师这类恶性事件的根本出路,除了迎难而上,我们别无它途。概而言之,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对教育生态进行宏观整治。首先,矫正社会心理,重塑教育价值观,回归教育本真。当前“中国的教育本身需要教育”[9],要引导全社会关注物质至上和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带来的非人性化现象。矫正社会心理,就是矫正社会对教育功能的片面认识,要让全社会认识到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具备文化功能。教育绝不仅仅是短视的直接功利,还应有长远的博雅、趣味和幸福。让教育回归本真,就是树立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教育应以育人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第二,要坚决纠正学校的管理主义倾向,改变以学习成绩为导向的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当前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在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主要体现是,越来越多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并以此作为判定学生优劣和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在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强调规章制度的绝对价值和权威,强调等级层次、标准化程序、自身而下的控制;[10]倡导“精细化管理”和“留痕管理”,把师生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纳入管理范畴,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精致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至上的学校文化和教育、管理制度导致了教师严重的非人格化倾向。“分分分,老师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不见学生。在教育及管理方式上就会简单粗暴,“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无视教育规律和儿童心理,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严重缺乏幸福和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和焦虑情绪,造成严重的身心问题,恶化师生关系,引发对抗行为。因此,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决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扭曲、畸形的政绩观和评价观,真正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目标。同时,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改变管理至上的学校管理政策和教师考评制度,真正践行人本化管理,消除教师的焦虑和急躁的心理,还教师一个从容、淡定、温馨的工作氛围和教育教学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良好的亲情关系、朋友关系和教育关系有望得以重建,失谐的师生关系就有可能重新走向和谐,学生伤害教师事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防范和化解。
参考文献
[1]学生伤害教师!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老师?[EB/OL].[2017-12-22].http://news.k618.cn/edus/201512/t20151209_6339618.html.
[2]吴殿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2-14.
[3]田国秀.接纳冲突:当代教师面对师生冲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7-28.
[4]余清臣.与亲密性相映—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6(10):5-7.
[5]郑磊,成云.师生情感失谐误区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8(3):71-72.
[6][9]王光斌.论教育生态的畸变与修复[J].文山学院学报,2015(2):78-82.
[7]余丽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2010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91-93.
[8]周俊.师道尊严与学生上帝—新时期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案例研究[J].教书育人,2005(8):25-28.
[10]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98-105.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