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

2018-03-09 16:40杨宗凯
中国教师 2017年24期
关键词:信息化专业信息技术

杨宗凯

编者按

2017年9月,民进中央在湖北武汉举行了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10月,本刊以专题形式为读者呈现大会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本期,我们继续推出四位学者的文章,为大家呈现他们对于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观点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深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一、当前我国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教育的发展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渗透到教育行业,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渗透教育领域所引发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事物的出现,显著改变了教育行业的基本业态,对现有的教育生态产生了巨大冲击。

2.信息时代的教育生态需要再平衡

工业化大生产需要的是大批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能够胜任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熟练工人,以及在各专门领域具有深厚知识积累的专业型人才。传统教育的班课制、标准化、规模化培养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然而,信息化社会更强调人才的差异化、多样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被批量化“制造”出来的同质化人才。美国教育智库组织21世纪学习联盟提出的“21世纪学习框架”指出,信息时代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课程除了3R(读、写、算)之外,還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等。学习者能力要求的改变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必然要发生变化,教育在很多方面需要变革,信息时代教育生态需要再平衡。

二、时代呼唤教师专业发展创新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水平决定一国教育水平。教师教育领域著名学者、斯坦福大学教授琳达·达林·哈蒙德在其著作《教师教育和世界:变化中的政策和实践》中指出,在日益追求教育质量的时代,教育系统的质量不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而存在,优质的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教师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2-2015教师战略》中提出“利用包括ICT在内的多种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调要实现优质教育必须有优质教师,必须重点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实施信息技术的教育者,这种双重性决定教师除了应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知识以满足专业教学要求,还应具备信息素养以满足未来社会学习者的一般要求。信息素养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新要素,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已成为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高等师范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重任。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针对信息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为切入点,以前期教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持续开展了近五年的创新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4年,学校“卓越中学数字化教师培养”项目成功人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学校提出了五方协同、三位一体的全新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旨在为中学培养一批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改革与创新精神,特别是能够通过学科教学切实服务与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信息化环境下面向真实问题教学的卓越教师。

2.重构教学环境,实现三空间融合

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未来教室”的研究和建设,先后建成先进数字化教室60余间,实现了富媒体内容呈现、即时师生互动、学习情境感知、自适应教学服务等功能。以自主研发的“云+端”一体化教学支持平台为依托,推进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线上线下打通、实体课堂虚拟课堂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环境。

3.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学校从2015年起每年投人500万建设5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各专业三年内完成专业主干课重塑。截至2016年,完成全校各专业近800门必修课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弥补自身资源数量不足,学校与境内外高校共享课程160余门次,购置使用网络通识教育课60余门次。

4.变革教学方法,开展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

学校从2012年开始立项建设网络、混合式等新型课堂,2016年开设746个混合课堂,选课人数超过3万人次,2016年底混合式课堂比例已达到10%;2016年秋季学期小班化达到了70%以上。学校从2015级学生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程,每年开设130多个课堂。目前在线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达10万人次,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新模式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学习体验。

5.创新评价方式,实现基于大数据的过程评价

遵循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从20%上升到80%;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基于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和过程监管;以“互联网+”支撑教学评价,实施在线评教。实施新的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指标体系,突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空间、教学评价等的全面变革。

6.发展教师能力,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转型

学校目前已邀请境内外名师培训教师1500人次,基本实现全校所有中青年教师全覆盖,并选拔50余位种子教师赴海外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拓展培训。学校提出教师的角色应实现6个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拥有者,而应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是开发者;不再是只会用教材教的教书匠,而应是教学方法创新者、教学研究者;不再是知识固有者,而应是终身学习者。

7.营造教学创新文化,形成重教尚研的整体氛围

自2015年起,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教学节,打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教学文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参观华中师大第二届教学节教学成果展时说:“网上来云里去,‘互联网+搞教育;云里去网上来,教育创新好平台。”他对教学节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强调大学要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要回归培养人才的初心。此外,学校还组织教授午餐会、青年教师沙龙、教学创新奖评选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8.实施科教结合,提供智力支撑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缺乏理论支撑和标准规范的实际,学校利用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等优势研究平台,积极开展技术研发、理论研究工作,开创性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表征和推进策略,为教学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战略机遇期,只有积极应对信息化挑战,把握信息化机遇,全面推进信息化支撑下的教育改革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具有自适应学习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才能构建起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要求的全新未来教育生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i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化专业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部分专业介绍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