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如何融合发展

2018-03-08 21:00朱万春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融合

朱万春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改变目前城市、城镇之间的层级体系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现代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走一条融合型的新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现代服务业 融合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而且,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等情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加速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就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式,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与空间模式上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七种类型,即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城区、扩充城市空间、城市旧城改造、建立中央商务区、乡镇地区产业化、村庄工业化。这七种模式对于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发展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重“政府推动”轻“市场引导”。这些常规发展模式大多数带有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特点,其以政府行政手段为主导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势,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域特点,没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事实上,正常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律运作,政府的宏观调控只是起补充作用。

其次,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在“土地城镇化”方式下,通过土地经营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方式,新建一批新城或扩充城市。但在土地、工业、人口集中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人的城镇化,各种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都无法及时眼进,容易导致“鬼城”“空城”的出现。同时,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保、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上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城镇化的内涵并不完整。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虽然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两者之间存在着16.2个百分点的差距。

再次,重城镇化的“外延式扩张”轻“内涵式发展”。在上述七种模式下,很多地方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及城镇空间扩张,主要通过拆迁、腾地等方式来整体推进城镇化。这样的整体推进并不是由于人的需求,而是为了GDP发展的需要。这不但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会导致城市发展缺少相应的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内涵式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应该具有四大特色,即低碳、绿色、智能、集约。因此,必须要探寻与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内涵,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推进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对现代服务业的承载容量。城镇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与依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及环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城镇对人口及产业的吸引力,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积极做好物流通信、道路交通、防汛防洪、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做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第二,适度扩大城镇化规模,促进服务业的优化升级。服务业的发展类型、层次、内容应该与城镇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一方面需要促进大中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带动中小城镇,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我国现有的特大城市有很多,如一些省、市、区的省会、首府均是特大城市,要促进这些城市服务业结构、内容、质量的提升,用省会、首府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另一方面,要促进小城镇及中心城镇的发展,为一些条件较好的县级城市及中心城镇提供科学规划、财政支持,促进其向中小城市转变。同时,要积极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好的重点城镇,推动服务业的升级。

第三,积极培育城市群与都市圈,增强城市群与都市圈对现代服务业的吸纳能力。当前,我国包括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江汉平原、胶东半岛等的12个大型城市密集群,是发展都市圈的主要区域。在这12个城市群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集中了我国最为发达的几个大城市,这些城市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及便捷的交通网络,同时还有着较强的产业特色及经济实力,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较为完善。因此,要扩大这些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形成这些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分工,构建协作式、互补式的产业与城市协同关系。并且在产业分工及协同的基础上,提升这些都市圈对周边中小城市、城镇的辐射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首先,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促进区域城市互补协同发展。公共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产业之一,我国的公共服务产业在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某一区域内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一致,然后再追求整个国家的一致。在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中,要优先发展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要首先保持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公共服务关系到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如果不能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业的平等,就会导致劳动者生活成本出现差异,导致企业成本的差异,这样城镇化过程中所要求的产业延伸、服务均等就难以实现。

其次,要为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中小城市、中心城镇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促进人口城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商贸、餐饮、物流、配送等消赞性行业在小城市、城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一方面这是由于小城镇的市场有限,某些行业不愿意延伸到小城市及城镇;另一方面是小城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有限,这些区域的居民人均收入落后于大中城市,再加之我国的交通、物流等成本较高,制约了消费性服务业在小城市、城镇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區域交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小城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十分迫切的,同时还应取消各种制约消费性服务业落地小城市、城镇的门槛限制政策。唯有如此,才能为消费性服务业在小城市、城镇的发展提供机会。

最后,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使我国城市层级体系发展为网状体系的关键。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往往集中于大中城市,但随着大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其产业链会不断延伸、分散,从而会使产业链向其周边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城镇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生产性、网络型及促进城市产业集聚的特征,加快生产过程的分散,企业不仅能够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还能够在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效率。这种新型化的生产模式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网状基础,是交通、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而专业服务、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依赖于良好的公共服务产业。这就意味着,一个城市、城镇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会提高一个区域的消费服务水平,会促进消赞性服务业的发展。当消费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差距缩小,专业化的分工及产业布局就会形成网状结构,就会促使区域经济活动的分散,进而带动一个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发展。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对提升城镇化的内涵、质量、水平及促进人口城镇化是极为有利的,也会打破当前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层级体系。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姜德辉、杨玉娟:《新型城镇化与县城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人民论坛》,2014年第8期。

责编/杨鹏峰 孙渴(见习)

猜你喜欢
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