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质量的学校教育

2018-03-08 19:15周逸君
江苏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学校教育

【摘 要】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基础教育尤其应该遵循。事实上,部分初中学校的办学价值观和教育质量提升方式仍需作出深刻反思。根据教育文化转型的需要,从初中教育的特点出发,回归国民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拓展初中教育质量的意义,规划和实施有质量的学校课程,把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学生多元发展需要等纳入其中,这是当前初中学校改善办学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学校教育;文化教育;整合延伸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2-0039-03

【作者简介】周逸君,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养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集中体现的优秀文化、中国精神。这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学校承担着培养人的社会责任,学校教育的方向把握、课程优化及教育评价等重要领域的改革一直在路上。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办学者应不断审视自己的办学思想和行为,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改进。不可否认,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背景,学校育人的视野及考量有所不同,但不遗余力地促进人的成长,为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拓展广阔的空间应始终成为学校的追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尤其应该如此。

然而,未摆脱功利的质量观仍支配着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一些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思维简单、教育实践异化的所谓初中名校对整个初中教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他们所谓“学”就是会做题目,所谓“练”就是训练应试技能,把复杂的学习目标简单化为做题训练。学生辛辛苦苦的背后,是认识的浅化和思维的苍白,缺少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也没有深度的学习体验,所追求的仅仅是考试分数的提升。这些学校把所有的教育问题窄化为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甚至缩小为教学结构问题,使课程与教学的诸多核心要素被排除在质量之外。这种低劣的教育质量观降低了初中教育的专业水平,使初中教育陷入低俗、功利、浮躁的尴尬境地。

在教育普及化、学习社会化、生存数字化的宏观背景上,基础教育发展不仅应由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追求质的提升、由“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文化也由以知识传播为中心转向以人的自主发展为中心、由关注阶段教育目标转向关注人的终生发展目标。小学教育整体来说已经初步适应了教育文化转型的需要,高中教育随着课程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在实现文化转型,初中教育却未能进行及时的应对。如何落实服务学生自主发展这一中心,如何在人终身发展的框架内合理规划初中阶段教育目标,是当下初中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江南中学以《文化转型背景下有质量初中教育的实践研究》为引领,思考当前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课程和教学入手,探索和实践学校教育的转型发展,遵循“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实践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在追求有质量教育的过程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思想有行动,有传承有创新。

一、从关注知识学习到重视文化教育

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在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逻辑关系是否清晰,包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等是重要指标。然而,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以知识为中心,以训练为手段,以考试为目标,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难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什么样的教育是有质量的教育?对于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以简单的单一性数据指标如分数、升学率来衡量,很容易导致学校转向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和重心。江南中学对学生提出“基础扎实、学有余力”的要求。基础”更多针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学有余力”要求的是学有拓展,向知识背后的文化延伸、汲取,游刃有余,此“力”来自于知识,是植根于深厚文化土壤中的知识,是科学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鲜活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从知识学习拓展到文化教育,学校在课程规划及实施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体现学科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围绕学科增设学科文化的拓展课程。如物理学科的BPT课程,学校教师根据物理学科内容及学生特点需求,自己动手编写包含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故事、物理谜团、科技新发展等内容的读本,融基础性、实践性与时代性于一体,拓展了解物理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应对未来的挑战。如语文学科,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引入中外名著导读,介绍优秀文学作品,师生共同赏析经典名著,让学生接受文学、文化的熏陶。

从知识学习到文化教育的拓展延伸,是学校教育教学从单纯应试升学转向关注学生全面素养提高,实现有质量办学的最基础也最直接的表现。这样的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对学校课程管理者及教师来说,最大的障碍不在课程建设的能力,而在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对教书育人思想的坚守。当下,学校教育的功利倾向并未根除。“功利不功利”,其实就是“要什么”“追求什么”。即使我们对“分数”“升学”是如此的无可奈何,甚至恋恋不舍,作为教育者也应该清醒:如果为了分数、升学率而放弃文化育人的功能,让受教育者失去了比分数更为重要的身体、心理、道德、人格等素养,我们的教育就无从谈“培养人”。学校课程规划中自觉考量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延伸,虽一步之遥,乃摆脱功利的一步,是教育道德的彰显,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有質量教育”的追求。

二、从分立的学科文化教育到多学科文化的整合教育

单学科的考核评价方式导致学科教育过于追求学科知识或文化教育的深度,忽视多学科文化的整合、融合。多学科文化的整合教育尽管表面上不为某一学科的学习提供支持,但却是人的发展获得广阔空间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我们常说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谐统一,就是现代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较为突出的体现。杰出的人才,往往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养。他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眼光更独到。江南中学为学生规划的课程致力于培养“爱好广泛、初具专长”的人,一方面学校提供多元文化的自主学习课程,有以选修形式的人文素养类课程、科技技能类课程、艺术陶冶类课程、体育特长类课程;有以专家报告形式的涉及政治、经济、环境保护、国学、科技、军事、艺术、人工智能乃至宗教等专题讲座。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的设置,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多样性,拓展了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汲取文化的营养,满足自我成长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选取部分学科进行项目式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如以生物学科领衔、综合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组织培养试验”“太湖水监测和保护学习研究”;以劳动技术学科为主,借鉴STEAM课程理念开展的“陶艺制作”等。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既融合多学科文化,又兼顾学与做。endprint

课程从单一、分立到丰富、统整,走向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终端分学科考核的导向,固然是影响学科文化融合的重要因素,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组织引导、课程的统整设计和实施管理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学校应从唤醒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在群体学习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不仅认识自我在共同体中的独特性,也认识自我可能为群体做出的贡献,进而谱写有个性的学习履历。如根据学生自我需要有意识地发展个人兴趣特长,根据思维特点与学习倾向有意識地发展个人的文化领域。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创新学习环境,加强核心知识的模型建构,建设主题性探究室和体验室,并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建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库,引导学生在特定场域中自主学习。学校围绕重要的学科课程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学科群课程,融合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等课程,给学生广阔的选择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开发非正式团队课程,培育学生个性化的合作学习领域。

三、从封闭的学校文化教育延伸到开放的社会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的设计本身容易造成自我封闭,加之应试的干扰,使学生的学习时空变得愈加狭窄。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开放融合,教育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面向真实的情景和活生生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不仅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更要回应社会发展的关切;不仅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更要放眼未来,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有情感、会思考、能担当的人,教育的天空才能充满人性的光辉。江南中学引导学生成为“心地纯正、举止文明”的人,意在让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生命的机会。学校丰富的“青春成长”系列课程,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不仅满足学生学习文化、探索科学、强健体魄、享受艺术的需求,更满足学生了解社会、关心自然、陶冶心灵的欲望。

新时代的学校教育需要更多的时空信息互动方式。传统的学校教育或者割裂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文化自觉的需求。学校有质量的教育需要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家庭、社会文化教育共同体。江南中学“学校-家庭”教育平台既引导家长的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又整合家长教育资源共同优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社会”教育平台为学生搭建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科技创新、社会活动、拓展训练等五大基地,为学生提供历史感悟、革命教育、科技探究、社会认知、团队融炼、意志培养等多元文化需求的广阔社会场域;“学校-网络”教育平台以学校网站、学校公众号为主,推出文化教育专题、学校教育动态、社区教育动态、家庭教育范例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学习形式将学校、家庭与社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多向线性网络学习平台,更多维度地推进文化育人氛围建设。

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让学校“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对话场所”。当前,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公民意识,确立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和着力点。学校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文化教育向社会文化教育的延伸是必需的,也是可行、有效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学校教育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探析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