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

2018-03-08 21:04吕娉婷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临床用药他汀类药物安全性

吕娉婷

【摘要】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方法 116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80 mg/dl治疗时间短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率为87.93%(51/58), 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率为93.10%(54/58),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39,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1.03%,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652, P<0.05)。结论 对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应充分掌握, 严格规范用药剂量与联合用药, 对患者的症状表现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认真观察, 保证用药安全, 使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临床用药;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084

伴隨经济与社会的日益发展,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均产生了较大影响[1]。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高脂血症、心脑卒中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具有相关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1%, 冠状动脉(冠脉)事件发生率就会减少2%左右, 说明血脂异常对心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预后质量有直接影响。伴随医药学的持续发展与深入研究, 大规模临床实验加强降脂效果与安全性结果的公布, 他汀类药物成为降低血脂的首选药物, 成为心血管病预防的常用药物[2, 3]。但是, 药物均会有一定的毒性与不良反应, 且随着剂量的增大, 其毒性也会逐步增加, 降脂药物通过肝脏并不会使肝脏的脂质沉积减少, 甚至会使肝损伤加重。所以, 需加强对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性研究, 促使其在临床上可合理用药, 使患者获得最大效益[4]。现对临床用药中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予以探究, 选取本院2016年4月~

2017年1月收治的116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 分组分别予以小剂量与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6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 疾病类型:高血压55例, 冠心病32例, 心律失常16例, 高血脂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8例。对照组患者中女24例, 男34例, 年龄最小46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56.78±8.74)岁。观察组患者中女26例, 男32例, 年龄最小47岁,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56.65±9.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原发病治疗前提下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 口服辛伐他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181)治疗, 60 mg/次, 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 口服辛伐他汀, 20 mg/次, 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每月对患者的血脂、血清肌酸激酶以及肝功能进行检查, 并将检测结果准确记录,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肝转氨酶升高与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情况, 若患者的肝转氨酶升高且大于正常值3倍, 或者肌肉酸痛与血清肌酸激酶大于正常值5倍, 需立刻停止用药。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80 mg/dl治疗时间、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80 mg/dl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80 mg/dl治疗时间为(150±2)d , 对照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80 mg/dl治疗时间为(90±3)d, 对照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80 mg/dl治疗时间短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率为87.93%(51/58), 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率为93.10%(54/58),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39, P>0.05)。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肝转氨酶升高5例, 肌肉酸痛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对照组患者出现肝转氨酶升高11例, 肌肉酸痛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31.0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652, P<0.05)。见表1。

3 讨论

他汀类药物导致肝转氨酶升高比例在1%~2%左右, 通常出现在开始治疗90 d内, 对剂量有一定依赖性, 且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后会恢复到用药前水平。采用起始剂量与中等剂量的他汀药物治疗, 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 比例低于1%, 但采用高剂量他汀药物, 则可达到2%~3%。大部分情况下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肝酶升高低于其正常值上限3倍时, 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但应对肝酶变化认真观察[4]。若肝酶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的3倍, 说明产生他汀类药物肝毒性, 应使药物剂量下调或停止用药, 目前尚无他汀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衰竭死亡的报道。endprint

肌病是他汀类药物出现的最严重不良反应, 如肌肉疼痛与无力等, 在四肢近端肌肉表现十分显著, 血清肌酸激酶明显提高。若未立即停药, 会转变为肌溶解, 这时血清肌酸激酶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随着肌溶解的出现, 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明显提高, 出现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致使患者因严重尿毒症或心律失常而死亡。部分临床伴随情况和他汀类药物肌病的出现具有相关性, 如糖尿病与剧烈运动等[5-10]。

总之, 他汀类药物可使患者的血脂指標有效降低, 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出现, 只有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与有效监测, 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规避方法充分掌握, 才可以防止出现肝功能异常与肌损害, 进而使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好等特点充分发挥, 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姚晖. 他汀类调脂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中国药业, 2017, 26(6):69-71.

[2] 闫登科.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 中国处方药, 2016, 14(3):67-68.

[3] 苏振宇. 浅析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医药前沿, 2016, 6(10):80-81.

[4] 吴素芳, 吕清华. 浅析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73):1221.

[5] 雷锐. 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9):1078-1080.

[6] 陈玉珍.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 医药前沿, 2013, 3(19):489.

[7] 滑卫红, 张国栋. 他汀类药物临床用药分析和评价.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4):75-76.

[8] 卫昌华.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吉林医学, 2012, 33(13):2764-2765.

[9] 张惠芳, 黄淑田.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分析. 临床医药实践, 2015(12):930-931.

[10] 严晓伟.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 26(2):123-126.

[收稿日期:2017-12-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床用药他汀类药物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关于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PCI干预患者血脂及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
心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研究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
药剂科规范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分析
全氢罩式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