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庆辉,陈倩婧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不能闭合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儿童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由于患儿多动难以配合医生治疗,因此对治疗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患儿及家属带来极大心理负担。笔者通过几十年临床经验,观察分析该病的诊疗经过,总结出分期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方法,面瘫第一期(发病1周内)采用小儿推拿治疗;面瘫第二期(发病1周后)采用“闭眼正口”针刺法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① 符合诊断标准;② 年龄<12岁,病程≤3 d;③ 患儿家属同意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肝、心、肾系统疾病者;② 脑血管病变及中枢性面瘫;③ 带状疱疹、肿瘤、外伤、产伤、术后、先天因素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针灸科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周围性面瘫儿童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男 女30 30 13 11 17 19年龄/岁5.31±2.45 5.10±2.43病程/d 2.41±0.96 2.26±0.69
2.1 对照组 参照《针灸治疗学》[2]取穴,选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予普通针刺治疗。采用华佗一次性针(0.25mm×25 mm)针刺上述穴位,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
2.2 观察组 采用“闭眼正口”针刺法联合小儿推拿分期治疗。
第一期(发病1周内,纳入观察组的患儿在发病3天内)予小儿推拿治疗:① 患儿仰躺,治疗师搓热双手,用小鱼际沿患儿患侧脸部从下颌角往上揉至额头,以患儿脸部透热为度;② 一指禅推攒竹、鱼腰、太阳、下关、颊车、地仓、承浆,每个穴位推拿2 min;③ 推揉法从迎香至太阳,承浆至颊车,重复5遍;④ 小儿捏脊,沿患儿背部脊柱两旁,从下而上捏脊7~9遍。
第二期(发病1周后)予“闭眼正口”针刺联合小儿推拿治疗:① 采用“闭眼正口法”取穴,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操作:用华佗一次性针(0.25 mm×25 mm)针刺上述穴位,攒竹进针针尖指向睛明,阳白进针针尖指向鱼腰,地仓进针针尖指向颊车,针尖与皮肤夹角呈15°,透刺,手法轻,平补平泻;穴位针刺得气后立即取针不留针。②小儿推拿操作同第一期。
2组操作均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3]中周围性面瘫疗效判定标准拟定。① 治愈:患侧额纹出现并加深,与健侧平衡,眼睑闭合自如、有力,鼻唇沟恢复正常,口角转正,闭口、鼓腮不漏气,饮食时食物不滞留颊内。② 好转:患侧额纹出现,但不深,眼睑能闭合但速度较慢、不够紧,鼻唇沟出现但较健侧浅,口角稍转正,闭口鼓腮少许漏气,饮食时食物不滞留颊内,或极少滞留。③ 无效: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
3.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中医学认为,小儿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患儿形气未充,脉络处于空虚状态,外邪容易乘虚而入,从而导致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发病第1周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脸部的腧穴以及皮肤肌肉,促进改善肌肉纤维,增加微循环,消除面部神经水肿。同时,小儿捏脊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增强体质、祛邪外出的作用。小儿推拿手法轻柔,患儿容易接受。“闭眼正口”针刺疗法[5]是笔者多年临床工作的经验总结,采取“一针两穴”的透穴法,避免多穴多针,减轻病人痛苦,尤其适用于小儿患者,从而使患儿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41-2642.
[2]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69-70.
[3] 周绍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97-98.
[4] 洪缘焜,阙庆辉.阙庆辉教授针刺治疗贝尔氏面瘫经验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11):196-197.
[5] 阙庆辉,陈倩婧,林晓小,等.闭眼正口法治疗Bell麻痹35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