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叩刺配合湿毒膏外用治疗风湿蕴肤型神经性皮炎30例

2018-03-08 08:34陈梦学叶文珍黄汉明
福建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梅花针神经性风湿

陈梦学,叶文珍,周 翎,李 丹,黄汉明

(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剧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本病属于中医学“牛皮癣”“顽癣”范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牛癣候》[2]记载:“牛癣,以盆器盛水饮牛,用其余水洗手面生癣,其状皮厚抓之硬强而痒是也。”宋代《圣济总录·诸痒疮》曰:“风湿毒气博于肌中,故痛痒不已。”故风湿蕴肤是该病关键病机。本次研究采用梅花针叩刺配合具有燥湿解毒、脱屑止痒功效的湿毒膏外用治疗风湿蕴肤型神经性皮炎,旨在加强祛除风湿毒邪之功效。笔者在长期的临床中体会该治疗有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3]中的神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中风湿蕴肤证拟定:皮肤粗糙、肥厚,呈片状,色为淡褐色,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尤甚,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或滑数。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②皮损面积>0.4 cm×0.5 cm,皮损数>1处;③ 既往无使用其他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④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 对治疗药物有全身或接触性过敏史;② 有感染的全身临床表现,或皮疹局部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者;③入选7 d前曾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④ 孕妇、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门诊就诊的风湿蕴肤型神经性皮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男 女30 30 14 17 16 13年龄/岁41.30±9.15 39.00±8.71病程/月35.40±5.42 36.45±7.70

2 方 法

2.1 对照组 予艾洛松软膏(上海先灵葆雅有限公司)涂擦于皮损局部,每日早晚各1次外涂,连续治疗2周。

2.2 观察组 予梅花针叩刺配合湿毒膏外涂治疗。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体位,暴露患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右手握梅花针针柄后部,右手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上,其余四指握住针柄,针柄尾部置于腕横纹上,针头垂直对准叩击部位,运用腕部弹力均匀地叩刺,沿病变部位边缘向中心连续叩刺至皮肤潮红,轻微出血为度。叩刺结束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湿毒膏外涂患处。湿毒膏药物组成:青黛150 g,黄柏末310 g,煅石膏末310 g,煅炉甘石末180 g,五倍子末90 g,以上中药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凡士林调成30%的软膏。梅花针叩刺隔天1次,湿毒膏外涂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2周。

2.3 症状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拟定,对 2 组治疗前后的皮损面积、苔藓化程度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① 皮损面积,0分:无皮损;1分:<6 cm2;2分:<6~10 cm2;3 分:>10 cm2。 ② 苔藓化程度,0 分:皮肤光滑;1分:略高于皮肤;2分:明显高于皮肤;3分:皮损周围见血痂抓痕、重度肥厚及苔藓样变。③ 瘙痒程度,0分:无;1分:偶瘙痒、发作时间短、不注意可忽略;2分:阵发性瘙痒,轻微影响休息;3分:较难忍受,严重影响作息。

2.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拟定。 ①临床痊愈:治疗指数≥90%;② 显效:70%≤治疗指数<90%;③ 有效:30%≤治疗指数<70%;④无效:治疗指数<30%。

治疗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虽符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对照组皮损面积2.32±0.61 1.30±0.591)2.31±0.65 0.75±0.501)2)n 30观察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苔藓化程度2.12±0.64 0.72±0.671)2.10±0.73 0.44±0.381)2)瘙痒程度2.39±0.60 0.83±0.851)2.60±0.51 0.40±0.441)2)

3.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分

4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在皮肤科初诊病例中占2.1%~7.7%[7],对于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强调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相关,胃肠功能紊乱、日光照射、内分泌失调、饮食等因素也被认为可以引发或加重此病[8]。神经性皮炎与六淫之邪及五脏六腑功能失常相关,笔者认为神经性皮炎的主要病机以风湿热瘀之邪客于皮部,加之内在的心理精神因素致使内外合邪,而湿性重浊,病程缠绵,日久耗伤气血,致使营血不足,血虚生风化燥而痒,皮肤失于滋养而致病。

梅花针叩刺在临床上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9-10],其与《灵枢经》描述的半刺、毛刺等相关,是历代医家基于半刺、毛刺等改进的外治方法[11]。《素问皮部论》曰:“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神经性皮炎病变由表入里,依据“菀陈则除之”,以梅花针叩刺病灶局部,具有疏通经络、去腐生新、运行气血功效,从而可使得郁热邪毒消散。神经性皮炎的病位在表在皮,梅花针直接作用于皮部,通过叩刺,可使病灶局部皮肤中的气血得以疏通,达到去腐生新的目的。

湿毒膏药方来源于朱仁康老先生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具有泄热燥湿止痒之功。方中青黛味咸,性寒,具有疏风解毒,凉血消斑之功,因其偏入血分,可宣血中之风,而达止痒之效;黄柏末苦寒燥湿,外可解湿热之邪,内能清下焦虚热,去除骨蒸劳热,并祛内外湿热之邪;煅石膏辛散大寒,入肺胃两经,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甚强,善清气分实热,与青黛相须为用,一气一血,气血同治;炉甘石解毒,收湿止痒敛疮;五倍子收湿敛疮,全方共奏燥湿解毒、脱屑止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该方亦具抗炎、提高免疫力、去腐生肌之效[12]。作为非激素的外治方法,具有显著的止痒效果和良好的皮损消退作用,且避免激素制剂的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皮损面积、苔藓化程度以及瘙痒程度积分均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提示梅花针叩刺联合药物治疗,既能发挥梅花针疏通经络、去腐生新、运行气血的功效,又能促进药物的渗透作用,使药物更好到达病变皮部,发挥燥湿解毒、脱屑止痒的功效。病变皮部皮肤气血通畅,覆盖表层松动,从而容易脱落,降低了皮损面积及苔藓化的程度,达到去腐生新的作用。二者配合疏通经络、泄热燥湿,促进气血运行通畅,风湿热邪无以为附而达到止痒功效。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梅花针叩刺联合湿毒膏外用治疗风湿蕴肤型神经性皮炎较单纯使用艾洛松软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表明梅花针叩刺联合湿毒膏外用治疗风湿蕴肤型神经性皮炎具有确切疗效,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偏少,时间局限,治疗周期短,未能对患者炎症改变及现代医学可能的疾病机制进行探讨。

[1] 李群,王婷婷,徐丽丽,等.梅花针叩刺加拔罐配合护理及心理疏导治疗神经性皮炎[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9):261-262.

[2]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94-198.

[3]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5.

[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8-39.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00-220.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7-278.

[7] 杨运宽,刁灿阳,王展,等.杨氏贴棉灸治疗神经性皮炎143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11):1000-1001.

[8] 谈国兴.铺棉灸治疗牛皮癣(风湿蕴肤证)临床观察与探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9] 殷新,唐犀麟,卢传坚,等.梅花针叩刺配合复方蛇脂软膏外涂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5):116-118.

[10]邱有法.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神经性皮炎3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7):569.

[11]陈曼珍.梅花针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12]周秋丽,王涛,王本祥.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697-698.

猜你喜欢
梅花针神经性风湿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梅花针叩刺结合摩法治疗斑秃的临床观察
常规针刺联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当场止痛的风湿宝 寻找合作团队和个人
冬病夏治,巧治风湿骨痛
梅花针叩刺增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聚焦超声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
探究神经性关节病利用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