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友长,林炳辉,陈炬烽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胃酸是帮助胃部进行消化的关键物质,适量的胃酸是良好消化食物的保障,但如果胃酸过多,胃酸的腐蚀性就会伤害胃部黏膜以及十二指肠黏膜,引发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1]。本研究选用铝碳酸镁片作为对照药物,观察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研制的胃散对胃酸过多症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6 年制定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 主症:①胃脘部烧心,进食后好转,或者有胃脘部反酸;②胃脘部闷胀或者是闷痛,喜温热。次症:① 嗳气;②口淡;③ 舌苔白;④ 小便清长;⑤ 大便溏。主症必具,或者兼有次症1项即可诊断为胃酸过多症。
1.2 辨证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6年制定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中胃寒气滞型辨证标准,主症:① 胃脘部烧心,得食后缓解;②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每遇冷或情志不遂则加重。次症:① 嗳气胸闷;② 口淡、苔白;③ 小便清长;④大便溏薄。患者主症必具,次症2项以上者可诊断为该证型。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②年龄18~65岁,不限制性别;③ 同意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 合并消化系统肿瘤或者疑似有肿瘤的患者;②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③ 合并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者影响患者正常生存的其他严重疾病;④ 有智力障碍的患者;⑤ 怀疑有酒精、药物滥用史的患者;过敏体质的患者;⑥正参与其他药物研究的患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胃酸过多症患者480例,分配到6所协同完成本实验的医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每家协作医院负责80例,其中对照组20例,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30例。对照组合计120例,分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60例,对照1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8.47±11.65)岁,病程 1~20 a。 对照 2组中男 38例,女 22例,年龄 19~65岁,平均年龄(44.56±12.69)岁,病程 1~20 a。小剂量组中男118例,女62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8.15±12.25)岁,病程1~20 a。大剂量组中男108例,女 72例,年龄 18~65 岁,平均年龄(44.72±10.79)岁,病程1~20 a。使用SAS统计分析系统对480例参与实验的患者进行随机编号,即按照自然数的顺序进行随机编号,为001到480号。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铝碳酸镁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每次2片,每日3次。
小剂量组:口服胃散(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每次1袋,每日3次。
大剂量组:口服胃散(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每次2袋,每日3次。
所有患者连续治疗3 d,第4天到医院进行复诊。
2.2 试验用药的包装与分配 ①依照 “试验用药包装表及包装规定”对试验用药进行封装,由专人负责核对,对包装的过程进行记录。② 依据“临床试验随机化方案”对试验用药进行随机编码,并以此作为受试者的唯一识别码。每一编码药物配备一封应急信件,用于紧急破盲。监察人员和参与研究的人员必须从始至终保持盲态。
2.3 药物的分配 根据实验中心的随机编码和试验药物的随机编码序列,以及各个中心分配的病例数,对实验用药进行分配。每一家参与研究的医院指定一名专门的药物管理人员。由研究者筛选合适的患者作为受试者参与本次研究,由药物管理人员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由小到大进行配药。
2.4 合并用药 ①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在进行实验期间,禁止服用其他抑制胃酸的中药和西药。② 如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在进行复诊时,要求患者携带其合并用药,以确定患者的合并用药是否会对试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并记录患者的合并用药基础情况。
2.5 中医症状积分 参照《中医消化病治疗指南》[2]中症状积分评分标准,所有症状都分为无、轻、中、重四级,在主症分别记 0、3、6、9分,在次症则分别记0、1、2、3分。主要观察反酸、胃脘胀或闷痛、口淡、苔白等症的改变情况。
2.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消化病学》[3]拟定,① 近期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②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67%≤疗效指数<90%;③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3%≤疗效指数<67%;④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3%或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2.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病例完成情况 对照2组中有4例未按本方案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指标进行,按脱落处理;大剂量组有4例服药后第2天出现外感发热,另有4例未完成疗程,此8例均按脱落处理。
3.2 4组胃酸消失率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4组胃酸消失率疗效比较
3.3 4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3.4 3组疗效比较 见表3。
胃酸过多症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由素体脾胃虚寒,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引起中焦虚寒而胃痛,病邪阻滞,可使气机不利,故兼有气滞而形成胃寒气滞证。胃散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钠、碳酸镁、木香、砂仁、豆蔻、薄荷脑、肉桂、小茴香等,具有制酸、保护胃黏膜、温中祛寒理气的功效。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大剂量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4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表2 4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小剂量组比较,2) P<0.05。
组别n对照1组小剂量组180 60对照2组56大剂量组中医症状积分15.30±4.17 12.03±3.12 8.22±3.311)4.20±3.191)14.53±3.30 11.21±3.04 7.43±3.401)3.67±2.831)16.52±3.81 12.73±3.28 7.64±3.161)3.13±3.931)16.84±4.29 12.97±3.98 7.83±3.331)3.07±2.881)2)172时间治疗前治疗1 d后治疗2 d后治疗3 d后治疗前治疗1 d后治疗2 d后治疗3 d后治疗前治疗1 d后治疗2 d后治疗3 d后治疗前治疗1 d后治疗2 d后治疗3 d后
表3 3组疗效比较
综上所述,胃散治疗胃酸过多症,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确切可靠,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证实大剂量胃散治疗的整体疗效优于小剂量,在临床上使用胃散治疗时,建议临床使用剂量为2包,每日3次,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
[1] 王功立.胃酸过多症、腹胀和腹泻的选择用药[J].首都医药,2003(23):26-34.
[2] 李乾构,周学文.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3-37.
[3] 杨春波,黄可成,王大仁.现代中医消化病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