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分析

2018-03-08 05:48:40江新华柳晓燕符秀华徐传磊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标准分被调查者课程体系

江新华 柳晓燕 陈 瑜 符秀华 徐传磊

(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 护理系, 安徽 淮南 232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严峻形势,我国陆续出台了诸多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全面促进老年护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人才是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我国需要加强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建立养老服务人才的中高职立体培养体系。

由此可见,老年护理专业是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他需要面对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不够成熟的现状。建立中高职培养体系需要紧密对接专业岗位,精准培养技能人才。

通过对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进一步了解当前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状况,探索课程设置与组织的途径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淮南、合肥、镇江3所卫生类职业学校的340名专职教师。

1.2 调查内容

查阅文献资料,通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后,确定自制调查问卷内容。调查内容分为4部分:(1) 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2) 被调查者对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3) 被调查者对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开设阶段的意见;(4) 被调查者对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想法和意见。

1.3 调查方法

调查者直接发放调查问卷给调查对象, 统一指导,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4%。对收回的有效问卷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

340名被调查的专职教师,其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各不相同。其中,30~50岁的教师215名(63.2%),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185名(54.4%),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25名(66.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315名(92.6%)。皆为中、高职学生上课的教师210名(69.1%),讲授过与老年护理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220名(64.7%)。被调查者以卫生职业教育领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对此次调查研究的意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层次性和参考性。

2.2 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

课题组参照张晓鹏“关于复旦大学本科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中标准分的计算[1],将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问题的各个项目答题选项折算成标准分。标准分=“很同意”的百分比×2 +“同意”的百分比×1 +“一般”的百分比×0-“不同意”的百分比×1-“很不同意”的百分比×2。如果标准分在(1,2)区间内,表明综合结果为“很同意”;标准分在(0,1)区间内,综合结果为“同意”;标准分为0,综合结果为“一般”;标准分在(-1,0)区间内,综合结果为“不同意”;标准分在(-2,-1)区间内,综合结果为“很不同意”。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

结果显示340名被调查者对有关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15个调查问题的认知统一度较高,标准分越高表明对其条目的认同度越高。本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认同中高职衔接应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在学籍管理制度上可实行学分制衔接、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衔接、两种层次上专业课设置层次应清晰等观点。

2.3 被调查者对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开设阶段的意见

此项调查以表格形式呈现,请被调查者对列出的35门老年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做出课程开设阶段选择:中职、高职、中高职均可。收回的340份问卷中,此项空白的有95份,完全选择“中高职均开设”的有125份,合计占问卷总数的64.7%。其余收回的120份问卷中,回答随意或混乱,缺乏统计研究的价值。

3 讨论

3.1 关于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探讨

中高职衔接应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说明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绝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围绕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和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

标准分排序2~9位的调查问题结果说明,被调查者在这些问题上认知高度统一。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衔接,应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中高职分段实施。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在专业技能上主要问题是两种层次上专业课设置层次应清晰,避免专业技能训练重复。笔者认为,在学籍管理制度上,可实行学分制衔接,如:中职学分成绩可被高职院校认可;中职学分达到可规定数值可直接被高职录取等。但鉴于安徽省乃至我国暂无老年护理中高职学分衔接管理文件,今后可尝试在省教育厅认可的情况下进行老年护理省内中高职学分衔接试点工作。同是,调查显示,“3+2”直升高职的学生与考入高职的学生相比,成绩差,留退比例高,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不愿继续与中职学校进行衔接项目合作;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意愿比较强烈,说明在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上,教育部门还应关注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服务于高职教育教学,如为需要升学的同学单独设班。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畅通技能型人才升级渠道是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的方向。改革招生制度,扩大对口升学招生规模是其有效的途径。

标准分排序11~13位的调查问题结果显示,老年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缺乏较好的衔接,而且问题严重。其中,课程内容重复是教学领域中不协调、不衔接的突出问题。如中职阶段开设的“人际沟通”课程与高职阶段开设的“老年人际沟通”课程,中职阶段开设的“康复护理”课程与高职阶段开设的“老年康复护理”课程存在重复现象。去除内容上重复课程,一方面可以避免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学习和教学的困扰,另一方面也在缩短教学周期的基础上完成了课程科目的衔接。此外教学模式的不衔接,也使中职学生不能适应层次提升后的教学环境。

3.2 对其他调查问题的讨论

对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开设阶段的意见调查结果混乱,缺乏统计研究的价值, 这说明目前大多数人对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缺乏认识,关注不多,研究不深。被调查者对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想法、意见均为空白,说明被调查者对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不够重视,缺乏积极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这些正是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应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在五年贯通培养模式或面向升学高职的独立班中,中职阶段学校应开设绝大多数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高职阶段老年护理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坚实的医学基础。而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应全部开设在高职阶段,为高职阶段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护士资格执业资格考试充分备战[2]。老年护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课需要设置哪些课程,需谨慎和认真对待。如在文献分析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老年护理机构、养老机构、社区等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需求和专业教育需求方面的调查,进而分析得出老年护理应具备核心能力和应开设的课程类型;此外,还需对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分析研究,并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统筹得出有效的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结果[3]。

4 思考与展望

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发现,紧密对接岗位、精准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十分重要。为此,精准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契合实际,加强校际交流,系统研究标准

要想实现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的高效衔接,各学校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主动了解开设相近专业的学校情况,尤其要加强相近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沟通,一起研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护理专业教学大纲,尽可能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还应深入养老行业一线进行调研,多跟行业专家交流,将养老服务行业的用人标准融于课程体系建设中,这样才能构建出与养老护理行业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及课程体系,避免出现教学脱离行业实际、中高职阶段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

4.2 淡化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

权威的护理专业教学标准是众多资深教学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后确定的,如果随意进行课程删减,可能会出现课程体系脱节等问题。虽不能进行单一的课程删减,但可以考虑不追求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程设置上淡化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以此来达到节省教学时数的目的[4-5]。

4.3 抓好科研,做好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需要有机融合,科研做强,反哺教学,实现良性循环。学校可组织学术专家、骨干教师形成科研团队,系统研究各门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教师的教学意见,形成课程标准,推广到实际教学中。然后由多个相关课程的教研组联合组织集体备课,拓展本课程的知识范围,明确自身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衔接点,确保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良好衔接。

4.4 精准调动积极性,优化教学方法,强化专业技能

职业学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基础较差,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层次的提升需求,想要快速有效地培养老年护理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避免未来出现中高职教育衔接脱节等问题,对接岗位精准培养,积极探索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非常必要。综上所述,相关职业学校应在行业企业的指导下,精准设计中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其研究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抓好“四个精准”,分层建设好老年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中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性和精准性。

猜你喜欢
标准分被调查者课程体系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EXCEL在数据处理中的实践分析
大科技(2016年11期)2016-08-04 00:51:44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重新认识成绩
CET评分标准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