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编辑发挥作者主体作用的实践探索
——基于胜任力理论

2018-03-08 05:48:46张雪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沟通交流胜任学报

张雪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无锡 214153)

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在研究中确定了胜任力理论的相关要素及关键技术,并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1]。他以十分形象的“冰山素质模型”来描述人的个体特征,即个人素质分为冰山以上显露的部分和冰山以下深藏不露的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容易被测量、被感知的要素,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自我形象、动机、特质、价值观等,是人的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而正是深藏的这些因素往往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具体到学报编辑的胜任力,有学者认为是指学报出版过程中能够胜任并脱颖而出、取得较高成绩的所具备的特质、价值观、情感、意识、知识、能力的总称。对编辑个人职业生涯而言,胜任力是编辑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将成为策划、编辑、出版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重要决定因素[3]。高职学报编辑的胜任力除了需要提高冰山上面的显性特征以外,更要关注冰山下面隐性的要素,如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能够帮助编辑实现工作绩优。因为编辑面对的产品是论文,而论文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作者的努力。编辑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才能够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作者的主体作用,提高论文的质量。

1 高职学报编辑重视沟通交流发挥作者主体作用的意义

高职学报学术影响力比较小,很难吸引一流专家学者的文章,导致学报学术质量不高。高职学报自身“弱小”的特点,也导致编辑队伍建设面临困境。高职学报编辑要身兼数职,在组稿、编辑、校对等环节的压力非常大。

编辑发挥作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论文的修改和校对两方面。传统时代学报校对基本由编辑自己完成或者是给作者邮寄校对稿,网络时代瞬间就可以给作者发送电子版校对稿。网络为传输提供了便捷,但是作者的修改和校对是否认真到位,则取决于编辑的沟通交流管理能力。

也许有的编辑觉得请作者修改校对结果未知,不如自己亲力亲为。其实指导作者修改校对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可以培养作者队伍。编辑指导作者修改校对自己的文章,有助于作者更好地提高科研水平,帮助作者在学术研究道路上更快成长。其次,可以避免专业差错。高职学报编辑面对各种专业的文章,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涉及专业的表达,擅自修改,难免出错。最后,让作者掌握论文规范格式。通过修改,作者对学报用稿要求更加了解,利于提高投稿的针对性,作者掌握了格式规范要求,可以减轻编辑工作量,让编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选题策划等创造性工作中。

2 编辑重视沟通交流发挥作者主体性的工作实践

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根据胜任力理论,编辑围绕论文的修改和校对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既需要处理具体任务的技能,更需要处理任意任务的技能,特别是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课题组结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出版工作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2.1 研究分析高职学报的发文特点

要与作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研究高职学报发文的特点。如随机选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和第4期学报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见表1)。数据统计以第一作者为准。第2期学报发文23 篇,作者来自高校的有20篇。第4期学报发文23篇,作者来自高校的有22篇。由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报主要刊发高校师生的文章,其中在校硕士研究生论文占比超过30%,外省作者论文占比超过40%。高校教师平时忙于教学工作,撰写的论文实践性强,学术性弱,需要提升理论水平。硕士研究生论文撰写处于科研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得到指导,但校内导师因为诸种原因指导得较少,导致论文存在明显的不足。外省作者多;体现学报学术影响辐射面较广,但联系沟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些特点,编辑要与作者加强沟通交流,指导作者反复修改文章,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2.2 建立组稿作者群,促进深入沟通交流

针对学报作者队伍情况,编辑在每期组稿时首先建立专门的组稿作者群,及时联系作者反馈修改意见。编辑作为群主,在初审、复审、终审环节与作者沟通交流,帮助作者了解用稿需求和专家审稿要求。在一校、二校、三校期间第一时间在群里上传PDF文件,邀请作者与编辑同步校对,共同完善文章。

表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者基本情况

2.2.1沟通交流初审修改意见,帮助作者修改文章不足之处 高职学报收到的稿件质量普遍不高,主要是整体质量达不到发表的要求。但学报需要按期出版,需要编辑在投稿系统中挑选有修改价值的稿件,指导作者修改。一般来说,挑出的稿件有如下几种情况:(1)选题很有新意,但论述明显不到位;(2)选题有一定新意,论述基本到位,但语言表达不通畅;(3)特色栏目迫切需要,但论述不够深入,语言表达需要提高。这些稿件都需要编辑指导作者修改,最终达到送审要求,即选题有新意,论述比较具体深入,语言基本通畅。

2.2.2反馈专家审稿意见,引导作者正确理解并积极完善 初审稿件送给各专家复审,主要是审阅论文专业学术水平,判断是否有较好的学术价值。编辑在拿到审稿意见后在组稿群内第一时间告知作者,指导作者在原文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进一步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

2.2.3发送编辑稿,请作者阅读编辑的修改内容并确认是否合适 审稿通过的稿件,编辑进行二度加工,对修改幅度较大的文章,尽可能将编辑稿发送给作者确认,一是尊重作者的著作权,让作者了解编辑做了哪些修改,二是让作者确认编辑修改是否有专业性差错。这个环节看似不经意,其实能够让作者体会编辑的修改,比较优劣,领悟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

2.2.4发送校对稿,提示校对要点,邀请作者同步校对 校对稿出来以后,编辑开始校对阅读。根据上文的数据分析,高职学报的外地作者占有较大比例,请他们来编辑部校对不太现实,邮寄校对稿耗费时间。因此,可以在组稿群里直接上传校对稿PDF文件,同时上传校对方法和注意点,请作者认真通读电子版,与编辑同步校对。网络时代为作者远程校对提供了技术支持,作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群里下载自己的文章开始校对,可以用多种方式向编辑部反馈校对修改意见。

2.2.5上传最终定稿,请作者再次检查确认 经过三次校对以后,学报版面安排、技术参数、图表排版等都已经确定,在定稿之前可以在组稿群里上传最终定稿,请作者再次检查确认自己的文章,也欢迎作者阅读其他作者的文章,帮助发现问题。

3 实践效果

经过编辑的组织管理,较好地调动了作者的积极性。事实上学报作者也是主要读者,他们大部分来自高校,其中很多硕士研究生需要提高论文撰写能力。作者普遍反映在反复修改论文、阅读校对论文中提高了论文撰写水平,特别是第一时间读到了学报,感觉很有成就感,很有兴趣阅读其他作者的文章。另外,作者在组稿群内与其他作者的相互交流中也得到了不少启发,有助于共同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课题组调查反馈中发现经过编辑的沟通交流引导,作者参与校对能有效提高学报编校质量。因为作者能敏锐发现专业差错;能发现作者本人各种信息差错;通过反复阅读能不断润色语言。第2期的校对反馈中还有作者发现了同一栏目另一篇文章的专业问题。当然,校对质量的高低与编辑的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如第4期在上传PDF 文件的同时,编辑给出了具体的校对提示,校对质量迅速提高,66.7%的作者仔细认真完成了通读校对工作(见表2)。

表2 作者校对情况

4 与作者沟通交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发挥作者主体作用,并不是简单地把工作任务转嫁给作者,而是作者在编辑指导下不断提高论文撰写质量,适合现阶段高职学报的状况。作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取决于编辑的胜任力。编辑在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交流管理能力。

4.1 平等真诚地邀请作者参与交流

在邀请作者加入组稿群时要让作者明白未来需要参与的事情,如修改文章、校对稿件、提供稿酬发放信息、提供样刊邮寄地址等;要让作者感受到编辑是论文的合作者[4],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还要让作者明白出刊结束后编辑会解散工作群,不会再增添麻烦。在组稿过程中还会碰到有的作者的稿件没有通过复审或终审,作者需要退出此群。编辑一方面要真诚解释,另一方面尽力帮助作者推荐更加合适的刊物。

4.2 修改意见准确具体

虽然有少部分作者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修改自己的稿件,表现出一定的敷衍情绪,但大部分作者还是乐意接受编辑的意见,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编辑在提出修改意见时一定要换位思考,要考虑作者是否有能力修改,所以意见要具体实用。对空泛的意见,作者无法领悟,修改后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如:对选题新颖、论述水平不高的论文的修改意见,可以提出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存在的问题,让作者围绕题目,紧扣摘要和关键词信息展开论述,提示作者如何围绕小标题深入论述,删除游离的内容。事实证明,越是具体的意见,作者越容易修改到位。针对格式规范问题,编辑可以提供事先准备好的论文格式模板让作者参考、完善。

4.3 校对要点具体明确

在实践中发现,作者对编辑工作是陌生的,他们并不清楚校对的具体要求,所以有的作者浏览一遍就说文章没有问题。在这个环节,编辑可以撰写专门的校对说明,给出具体提示如下。(1)此为二校稿,会有较多差错,每篇文章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2)因为排版问题后续会反复压缩或增补少许内容;(3)请各位通读全文,从页眉到参考文献逐字逐句通读检查是否有错,重点关注句子语法问题、上下句逻辑关联问题、标点问题、专业知识问题、基金项目及作者简介信息问题、参考文献序号与正文一一对应问题,特别是图表标题、数据、文字、公式字母正体斜体、字母上下标等问题;(4)请每位作者校对完成后回复邮件,并请留下手机联系方式,便于联系核对修正内容;(5)反馈方式可以用附件形式,如在Word文件里用文字说明差错,或者在PDF文件里标注,或者截图帮助说明。这样的具体说明,使作者自我校对时更有针对性。

4.4 出版流程开放透明

一般来说,双月刊的学报每期操作时间大概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编辑会在群里与作者沟通各种问题,随着三审三校的推进,作者对编辑工作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互联网缩短了作者和编辑的距离,使作者全程跟进一期学报的出版。编辑要有意识让作者了解组稿出版的全过程,让作者看到编辑遴选稿件的客观公正,看到编辑指导修改时的不遗余力,看到审稿专家的认真严谨,看到编辑呕心沥血为他人做嫁衣的勤勉,从而帮助作者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5 结语

期刊对于编辑来讲,永远是一件不完美的艺术品,他的加工与雕琢永无止境。高职学报在期刊丛林中虽然力量弱小,但编辑没有理由不精心培育、助其壮大成长。互联网时代给了学报工作更多的便利,学报编辑要不断提升胜任力,充分挖掘自身更多的潜质,深入思考,创新求变,勇于尝试。

猜你喜欢
沟通交流胜任学报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致敬学报40年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0:58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人大建设(2019年11期)2019-05-21 02:54:44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41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