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东
摘 要: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可以真实遇见“语言文字之美、情景意境之美以及思想情感之美”。当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遇见这些“美”时,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这些“美”的过程就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绝佳时机。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围绕上述几个方面简单谈一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在他的长篇小说《前夜》中这样写道:“要是你对美没有共鸣,随时随地遇见美却并不爱它,那么,就是在你的艺术里,美自然也不会来的了。”这里所说的“对美的共鸣”,“遇见美并爱上美”正就是所谓的审美。
美,不仅能够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够让人忘却忧愁。显然,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聚焦字里行间之时,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在着眼主旨大意之时,感受情景意境之美;在深挖思想内涵之时,感受思想情感之美。而这一切,就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将以有关理论为依据,以相关案例为支撑,紧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简单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聚焦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美文佳作之美,美在语言文字。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教师要引领学生聚焦于字里行间。唯有让学生聚焦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反复品读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学生才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事实上,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已经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比如说,在教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飞天”凌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中,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等字里行间无不盈溢着动态之美。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遇见了文章遣词造句之美、修辞手法之美、表达方法之美等。这些“美”就是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当学生遇见了这些“美”,并对这些“美”产生了共鸣之后,他们也就爱上了“美”。
二、着眼主旨大意,感受情景意境之美
美文佳作之美,美在情景意境。对于阅读者而言,要想切实感受到美文佳作的情景意境,不仅要反复品读文章的细节,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其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引领学生着眼文章主旨大意的时候,也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景意境之美。学生展开想象之翼,切实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景佳境。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还是以《“飞天”凌空》这篇新闻特写为例。记者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飞天”画卷。
在教师的层层点拨下,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遇见了情景意境之美,并对此啧啧称赞、回味无穷。如此这般,学生也就对情景意境之美产生了共鸣,并由此爱上了“美”。
三、深挖思想内涵,感受思想情感之美
美文佳作之美,美在思想情感。众所周知,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只有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才能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在内心深处对这些思想情感之美产生共鸣,进而将这些美内化为美的品德,外化为美的行为。
基于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紧扣教材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内涵,并据此让学生真实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之美。
仍然是以《“飞天”凌空》這篇新闻特写为例。这篇新闻特写以起伏跌宕的文势、动静相宜的描写以及不同侧面的烘托,将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美好思想情感自然流露了出来。而这,就是这篇新闻特写的思想内涵之美。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篇新闻特写思想之美为“圆心”,紧密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升华这篇新闻特写中的思想之美。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遇见了文章的思想情感之美,并对这种思想情感之美产生了共鸣,爱上了这种“美”,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好句好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之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合理想象情景意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章中的美景佳境之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深入挖掘思想内涵,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之美。如此这般,学生就能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遇见“语言文字之美、情景意境之美以及思想情感之美”,并由衷地爱上这些“美”,这一切,岂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J].向导·教育导刊,2018(13):23.
[2]蒋加楠.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J].语文天地,2018(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