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荣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也充分认识到,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之外,还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重视实践探究活动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适应社会、时代发展而具备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尤其是在新形势背景下,初中教育培养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方法的掌握,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多维度的能力。对此,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养成果,基于对核心素养实质化的准确把握,教师应积极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物理教学策略方法,构建更生动、高效的物理课堂,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恰当引进物理科学前沿知识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教师应密切关注物理科学的前沿动态,并将其与初中物理教材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以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物理知识,在全面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在生动、高效物理课堂构建中,教师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充分考虑:
首先,要具备专业素养,时刻关注物理学的科学发展动态,加强物理知识学习与积累,成为更好的物理学习探究者,在科学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探究过程的同时,不断拓展其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创设恰当教学情境,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识;最后,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为其逻辑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知识点时,就为学生适当拓展了“光年”这一物理知识,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光不仅可以告诉人们宇宙的现在,还能够带领人们了解宇宙的过去。让学生回家后,在夜晚寻找天空中的星座,然后整合现有资源、条件对其与地球间的距离做出深入探究,在优化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1]。
二、加强物理教学与實际科学联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陌生感、畏难情绪,可以加强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构建更生动、高效的物理课堂。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物理知识,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将所学物理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当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物理知识产生透彻理解,也能够为其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声现象”的相关内容时,就通过生活案例的恰当引用来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声音的认识,通过鸟鸣、琴声的引入来优化声音教学,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被人们听到的?这类问题,然后通过引用生活例子来做出详细讲解。橡皮筋嗡嗡作响,主要是橡皮筋在动,通过这一生活现象来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教材所讲知识有准确理解,又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相关知识、问题做出深入探究,构建形象、高效的物理课堂。
三、重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大部分的物理知识都是基于理想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但是在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物理实验探究活动时,若学生未达到预期实验结果,教师经常会表现出失望的表情,导致学生的实验探究信心受到打击。还有一些教师会忽视学生实验结果上存在的偏差,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应付心理,不仅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成果,还不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因此,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寻找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让学生重新开展相应的实验,一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整个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或是陪同。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实验学习探究提供有力支持,也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3]。
综上所述,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应充分认识到,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与发展,给其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引用更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理想条件,促进授课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史爱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学科德育实施课堂教学实践:以“平面镜成像”为例[J].中学物理,2018,36(14):5-7.
[2]连武,汤金波.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让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以初中课堂教学中用好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为例[J].中学物理,2018,36(8):8-11.
[3]陈景松.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对初中物理《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课的教学反思[J].中学理科园地,2018,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