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历史剧跨界教学浅谈数学课堂转型

2018-03-07 02:41苏霞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堂转型创新数学

苏霞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那天起就天然地孕育著繁琐性与枯燥性。那么在落实以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背景,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性地让单调干瘪的数学课堂丰富活跃起来,进而培养出具有健全公民素质、优秀学业基础和视野开阔的现代学子,就成为当代数学教师避之不过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课堂转型

一、课堂转型创新是基础

1.课堂的灵活性

前不久语文老师在《愚公移山》的课堂上,就愚公是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展开一场辩论,瞬间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他们通过估算扁担所称物体质量,并把山估算成一个圆锥体,求出体积,最后求出的时间竟然是至少十几亿年。有理有据的例证,形象具体的数学模型,让大家震撼不已。让单调的定理活起来,让枯燥的公式动起来,数学遇到生活就产生别样的效果,看到了学生为数学燃起的激情。

2.课堂的拓展性

把增强挑战和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能力作为目标,通过数学魔方学生动手游戏,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用能够动态展现数与形变化的Z+Z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图形的变化;开设微课堂,把专题知识讲座与互动学习结合起来,在直观便利讲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查阅、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出题,自行讲解,线上微课,线下笔记,数学精英相互学习,在快乐中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培养出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二、课堂转型融合是关键

我们谈到的融合不仅要把灵活课堂、拓展课堂及微课堂结合起来,而且要充分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达到丰富数学教学的目的。与同样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相区别的是,数学学科本身并没有太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想要引导学生透过数字、图形真实地触摸其背后的价值与观念,就要挖掘数学学科在知识系统之外的教育意义,寻找数学学科的多种可能性。既然语文学科可以把诗词朗诵搬上舞台,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一种载体把数学学科也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呢?

数学家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百利而无一弊。”于是,我们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入手,因为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同时,数学学科有自己的语言,并且这种语言是感性与理性的集合。如果借助声情并茂的舞台剧,将问题情景化、具体化,来表达中国传统的思辨精神和西方求实的探究精神,来表现中西方数学思想的碰撞,以真实、动态的形式融入我们数学文化之中,必然能给学生带来更加宽广的视角和格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和鼓舞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探究的热情的目的。通过讨论此种数学剧的可行性,围绕核心素养养成设定初步教育目标,利用寒假,我们指导和组织学生采取学习小组的形式准备剧本、道具,要求初一年级的20个班,每个班级演绎一位数学大师的事迹或者数学故事,这就是开学之后拉开帷幕的大型数学剧《数学王国》。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分别饰演者编剧、导演、演员各个不同的角色,把原本陌生的姓名变成了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出乎意料的把数学、历史、文化和戏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近乎完美的跨学科教学体系,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三、课堂转型发展是目的

教育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对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效果的促进上。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班级的学生,为了完成各自的剧目,查阅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数学史料;为了获得更好的舞台效果,学生对剧本删繁就简,一遍遍地斟酌、修改、打磨,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积极进取、认真团结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导演组根据剧本的需要选角,经过一次次排练,台上的小演员们不论主角、配角,都台词流利,声情俱茂;挖窗户、贴彩纸、涂色、支轿子把手,用冰箱包装纸箱做轿子,动手、动脑,学生对道具的创意令人叹为观止。

在践行开创性教育理念过程中,老师针对已经相对成型的剧本展开新一轮的教研,在塑造戏剧人物、创设戏剧冲突、台词的修改上精益求精,不仅要体现学生基本能力的提升,还能引发学生做出自我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杨辉幻方》一剧中,我们力图表现其不懈探究,循其流而溯其源的精神;通过表现卡尔达诺窃取塔塔利亚的研究思路,成为站在前辈肩上的伟人的《方程之争》,不仅拉开了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史的画卷,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他到底是继承者、创造者还是剽窃者的思考。短短十几分钟的数学舞台剧,让数学灵动起来,开阔了数学的新视野,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认为这在课堂转型上是一种发展和进步。

既要灵活创新,又要贯通融合。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整合到具有相同目的的课堂中来,寓教于乐,不断批判、不断钻研、不断完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课堂教学转型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课堂转型创新数学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错在哪里